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产业集群与乌鲁木齐都市圈竞争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30 09:16
【摘要】: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经济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国家、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表现为城市之间,特别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之间的竞争。现今,城市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城市间的竞争,而主要表现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之间的竞争。因此,都市圈竞争力作为区域竞争力的一种新型的竞争力研究模式应运而生。而都市圈内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壮大是提升都市圈竞争力的关键和突破口。目前,在区域竞争力的研究领域,关于国家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研究比较多,而对于都市圈竞争力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在新疆这样的西部落后地区都市圈竞争力的研究且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急需深化。 都市圈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竞争力的核心城市和产业群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一个地区内核心城市带动的都市圈竞争力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产业集群的发展则是提升都市圈竞争力的有效模式和载体。都市圈竞争力是个相对概念,它主要是指特定都市圈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都市圈相比较具有的创造财富和带动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都市圈经济的发展,提升了都市圈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研究己成为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许多地区纷纷提出了构建产业集群发展区域经济的建议和政策。都市圈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还要落实到该地区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培育和提高。乌鲁木齐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且有“油海上的煤船”和“煤田上的城市”之称,拥有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拥有发展重化工业产业集群的优势;此外乌鲁木齐都市圈由于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得天独厚的光、热等自然资源,具有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优势。 本文以乌鲁木齐都市圈竞争力为例,对都市圈竞争力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全文主要分为四章,其中第一章为论文的前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第二章为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理论和都市圈竞争力理论的研究综述以及理论基础;第三章为都市圈竞争力的实证研究部分;第四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提出产业集群是提升乌鲁木齐都市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都市圈内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图文】:

钻石模型,波特


国外对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竞争力层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哈佛大学教授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另一个是瑞士国展学院(IMD)的国家竞争力模型,该机构根据模型的评价结果每年发布一次的竞争力排名。国内的竞争力研究模型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的关于城的“弓弦模型”,,福州大学王秉安教授关于区域竞争力的“直接—间接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曹远征、赵彦云教授关于区域竞争力的“三力体系”模型等。一、国外竞争力模型(一)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钻石模型)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一国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水只与政治环境和宏观经济条件相关,微观经济基础也起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集中体现在其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表现,而一国的特定产业能否在国际竞,取决于四个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优劣程度。此外,政府的作用以及机遇因素也具有相当力。这六大要素就构成了著名的“钻石模型”,即波特的竞争力模型[9]。如图

模型图,国家竞争力,模型,竞争力


图 2.2 IMD 国家竞争力模型、国内竞争力模型 20 世纪 80 年代末,中国学者参与区域竞争力研究以来,国内学者多将研区域竞争力研究领域,他们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对区域竞争力探索。由于研究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区域竞争力模型也存在较大差异。主有以下几种:一)“直接—间接竞争力”模型模型由福州大学王秉安教授提出,王秉安认为区域竞争力由三个直接竞争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涉外竞争力)构成,并受四个间接竞争力因素(经济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和科技发展竞争力影响。三个直接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就表现为区域竞争力;四个间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他们共同构成直接竞争力的依托,其中力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体现近期的支撑性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与力体现长期的支撑性竞争力。而直接竞争力也反过来影响着间接竞争力,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79.27;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仇保兴;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J];城市规划;2002年07期

2 乔旭宁;杨德刚;毛汉英;张小雷;吴得文;张豫芳;;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6期

3 孙胤社;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及其定界——以北京为例[J];地理学报;1992年06期

4 芮明杰;中国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思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顾朝林;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城市规划意义[J];规划师;2003年09期

6 包卿,陈雄,朱华友,孙立峰,沈红;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地方产业群升级发展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年03期

7 ;壮大产业集群 促进经济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07期

8 孙一飞;城镇密集区的界定──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1995年03期

9 李仁贵;西方区域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演进[J];经济评论;2005年06期

10 高鹏;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培育发展新疆产业集群[J];商业经济;2004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建华;中国都市圈竞争力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073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073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a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