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基于中部崛起的城市群发展定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8 01:48
【摘要】: 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河南、山西、湖南、安徽、江西六个省份。该区域区位条件优越,承东启西,交通便利,矿产等资源丰富,自然禀赋条件好,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区域。由于历史及现实的种种原因,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形成中部经济凹陷地带。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区域发展,实现国家经济持续增长,构建和谐社会,国家制定并着手实施“中部崛起”这一重大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影响下,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城市群已经在事实上成为国家与区域参与全球竞争及国际经济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从国内外成熟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经验来看,城市群的出现与发展是区域经济水平提高与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城市群的发展又会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市群在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主导作用。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而言,选取并培育城市群作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是符合国际及国内经济环境背景的,也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客观要求。 中部地区独特的区位条件与发展现状决定了这个区域的发展模式应是多极化的,而且区域的核心增长极不可能由单独的城市担任,需要由若干个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体承担。基于此,对中部地区的城市群进行功能分工与发展定位对于整合区域资源、发展经济、加强城市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中部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分析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综合实力时,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多种方法,通过选取适当的考察指标,建立中部地区城市群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因子分析的相关数学模型。借助于相关统计软件对中部地区主要城市群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评价,并分析总结了中部城市群在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分析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是中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两个城市群,在中部地区具有很强的综合竞争水平。 参考中部地区各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分析结果,在结合对各城市群发展条件、区位位置、资源状况、产业基础等因素的分析之后,提出了中部地区的城市群在促进中部崛起中的总体发展模式。即以中原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为区域发展的南北双核心增长板块;以京广铁路与长江为城市群发展核心轴带;六大城市群并力互推,形成南北双核牵引、多极化的网络状发展的“倒y字”形模式。最后文章对各城市群的功能分工与发展定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图文】:

位置图


图 1-1 中部地区六省位置图北的区位优势,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历史及现实上的诸多致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一直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并且,在上世纪末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不仅依然落沿海地区,而且从 2002 年开始落后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济发展水平上的“中部凹陷地带”[3]。中部地区的经济凹陷,实际上是一式的增长”[4]。在追求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中,加速中部地区的发展调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2004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中,并将之列为 2005 年的六项主要任务之一,以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5]。2006 年 3 月出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促进中部崛起已成为实施区体战略的重要一环。中部地区的发展与崛起既是国家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求,也是国家经济重心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部地区若能实现经济

中原城市群,位置,城市群,概况


区城市群概况展的历史、自然禀赋等基础条件的不同,中部地区各省的经济水平各不相同,导致中部地区的各个城市群规模大小各异,发下面仅介绍本论文选取作为研究对象的六个城市群的概况。市群市群(图 3-1)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以省会郑州市为中心,、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漯河市、平顶山市、济源市等 下辖的县级市。总计包括特大城市 2 个,,大城市 4 个,中等城,县城 34 个,建制镇 374 个。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9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长虹;王海江;;中国城市群发育现状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2期

2 代合治;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及其分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02期

3 冯德显,贾晶,杨延哲,张教平,张丽萍;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6期

4 李学鑫;苗长虹;;产业转移与中部崛起的思路调整[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5 阎小培,郭建国,胡宇冰;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研究[J];地理研究;1997年02期

6 闫小培,林彰平;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7 周一星,张莉;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8 宁越敏,施倩,查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1998年01期

9 阎小培,方远平;全球化时代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模式探新——以广东省阳江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2年06期

10 许学强,周春山;论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的形成[J];城市问题;199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逄增勇;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评估与提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187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187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8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