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首次提出的新概念,国外尚无相应研究,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具体到一个省域范围的主体功能区建设,更是鲜有涉及。主体功能区建设指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规划和考核。主体功能区建设旨在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作为我国中部的重要省份,湖南将在中部崛起战略规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湖南实现人口、环境、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契机。因此,研究湖南主体功能区划分、规划、建设绩效考核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对推进湖南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是完全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论文在分析相关理论以及湖南自然概貌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湖南主体功能区划分、规划、绩效考核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如下: (1)提出了基于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湖南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限于目前还没有成熟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本文通过全面分析湖南自然概貌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并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三个方面构建了湖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湖南省14个地州市进行了国土空间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符合各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全省发展战略;同时分别采用基于K-means聚类和层次聚类方法,对各地州市进行了聚类分析,两者分析的结果相吻合,且与国土空间综合评价的结果相一致。据此得出了湖南14个地州市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备选方案,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该备选方案可为湖南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提供参考,划分方法亦可为其他省市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提供借鉴。 (2)提出了湖南四类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方案和相应的区域政策体系框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引入Logistic曲线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并根据区域发展的空间和资源供求模型,指明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依此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函数,揭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机制,明晰了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开发过程和规划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南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四大规划目标和三大战略任务;从功能定位和发展任务两个视角,提出了湖南四类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方案;构建了包含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管理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等六大政策工具的湖南主体功能区相应的区域政策体系框架,可为湖南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3)构建了湖南四类主体功能区建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鉴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尚不多见,而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多,且考核内容更多地是关注经济建设,本文针对湖南四类主体功能区各自的特点和建设方向,初步遴选了建设绩效评价指标,并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指标进行了筛选和优化,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湖南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生态区、限制开发农业区以及禁止开发区的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相对于以往采用统一的指标和标准进行区域建设绩效评价而言,论文采用分类构建指标体系,有利于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价,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该指标体系亦可为其他省市提供参考。 (4)建立了基于主成分法和模糊ANP的湖南主体功能区建设绩效评价模型。由于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因而其绩效评价的结果应能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以便客观评价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绩效。为此,本文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来确定建设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并构建了湖南主体功能区建设绩效评价模型。即应用主成分法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基于模糊ANP确定指标的主观权重,并采用最小离差平方和作为目标函数,将主客观权重组合以得到综合权重;然后将绩效评价指标的指标值与权重进行集结,得到了建设绩效的评价值。最后以湖南重点开发区为例,运用上述方法,得到了湖南重点开发区建设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对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和湘潭市进行了评价。实证表明,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图文】:
湖南省行政图

222005年2006年2007年2005年 年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湖南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图3一 22005年一2008年全省GDP(亿元)和人均GDP(元)2.农业全省粮食连续五年增产,,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080.4万亩,比上年增加136.6万亩;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达2969.5万吨,比上年增长2%;粮食结构进一步优化,薯类、玉米等优势旱粮以及优质水稻种植面积稳步增加。生猪规模养殖户增长10%,出栏量增加4%。棉花、蔬菜、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的产品逐年增加。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万多家,农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约2000亿元。农民的增收渠道得到拓展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24;F299.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1期
2 孙娟,崔功豪;国外区域规划发展与动态[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2期
3 钱德春,黄孟州;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段学军,陈雯;省域空间开发功能区划方法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5 陈潇潇;朱传耿;;试论主体功能区对我国区域管理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12期
6 金相郁;20世纪区位理论的五个发展阶段及其评述[J];经济地理;2004年03期
7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年03期
8 樊杰;;基于国家“十一五”规划解析经济地理学科建设的社会需求与新命题[J];经济地理;2006年04期
9 李怀政;;生态经济学变迁及其理论演进述评[J];江汉论坛;2007年02期
10 彭支伟;陈柳钦;;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杜黎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覃光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及其应用[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承国;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吕芳;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3 王丽;生态经济区划理论与实践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
2624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2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