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高铁对中国城市可达性及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3-23 01:09

  本文关键词:高铁对中国城市可达性及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高速铁路以其输送能力强、速度快、安全舒适等明显优势,正引领全球交通运输的一场革命。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网的逐步完善,关于高铁对中国城市可达性及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基于2008年、2011年、2013年的截面数据,首先从沿线城市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中心城市“小时经济圈”两个维度分析了高铁开通对中国城市可达性的影响;其次,利用引力模型、区位优势潜力模型、Moran指数、Theil系数研究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再者,采用高铁的相关替代指标实证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发展是否产生显著影响。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显著改善了沿线城市的日常可达性。高铁开通后,33个沿线城市对中国261个地级市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均值降低11.7%,其中,北京、武汉、长沙指标值降低最为显著,它们的交通枢纽地位快速提升。东部城市可达性水平仍高于中、西部城市,但三大区域的城市交通发展不平衡性有小幅度改善;北京、武汉“小时经济圈”呈“面状蔓延”模式,上海、广州、西安的“小时经济圈”呈“轴线扩展”模式。(2)高铁开通显著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城市间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二线城市间经济联系增长率最高;高铁开通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和区域产生差异化影响,一线城市极化效应减弱,区位度差异缩小;长三角城市群区位优势最突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潜力巨大;高铁带来的扩散效应增强。(3)高铁的运营通过提高沿线城市可达性,增强城市间经济联系,提高沿线城市经济潜力,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正向影响。最后,本文就依托高铁建设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
【关键词】:高速铁路 可达性 地级市 经济联系 经济格局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F53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20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5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5-18
  • 1.2.3 国内外研究综合评价18-20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20-22
  • 1.3.1 研究内容20
  • 1.3.2 研究方法20-21
  • 1.3.3 研究创新点21-22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机理分析22-28
  • 2.1 相关概念22-23
  • 2.1.1 高速铁路22
  • 2.1.2 区域经济22-23
  • 2.1.3 区域空间格局23
  • 2.2 高铁对区域经济格局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23-28
  • 2.2.1 高铁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机理23-25
  • 2.2.2 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25-28
  • 第3章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现状28-31
  • 3.1 世界高铁发展历史28
  • 3.2 中国高铁发展现状28-31
  • 第4章 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可达性水平分析31-40
  •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31
  • 4.2 沿线城市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的分析31-34
  • 4.3 中心城市小时圈的扩张模式34-40
  • 第5章 高铁开通后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40-50
  • 5.1 城市间经济联系程度的变化分析40-42
  • 5.2 沿线城市区位度变化分析42-44
  • 5.3 城市群区位优势潜力分析44-45
  • 5.4 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分析45-47
  • 5.5 高铁对其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47-50
  • 5.5.1 样本选取及模型建立47-48
  • 5.5.2 结果分析48-50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50-55
  • 6.1 研究结论50-52
  • 6.1.1 沿线城市的交通可达性水平的提高50-51
  • 6.1.2 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改变51-52
  • 6.2 政策建议52-55
  • 6.2.1 加强西部高铁建设支持“一带一路”战略52-53
  • 6.2.2 挖掘二线城市潜力激发区域经济扩散效应53-54
  • 6.2.3 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加速产业转移和升级54-55
  • 参考文献55-59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59-60
  • 致谢60

  本文关键词:高铁对中国城市可达性及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5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25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8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