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国四大都市圈经济增长趋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3 20:29
【摘要】: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推导出了经济增长趋同的结论,即相对贫穷的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率高于富裕地区,照此发展,地区间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而新增长理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等原因,会出现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局面。基于此,国内研究者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新古典理论所推导出的收敛趋势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检验。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全国范围内,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进行经济增长趋同检验,并且大多是利用省级的经济数据。这些研究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不能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所体现的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依据;另外,现有文献主要采用省级数据,忽略了城市经济可能与省域经济可能存在不同的增长路径。因此,本文选取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具有代表性的四大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区、长三角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区以及成渝都市圈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城市级别数据对四大都市圈内部及之间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趋同性进行实证检验,并探索影响四大都市圈之间收敛趋势的因素。通过Barro和Sala-I-Martin趋同模型对四大都市圈进行趋同检验,结果发现四大都市圈之间以及四大都市圈内部均存在经济增长趋同现象,并测算出了趋同速率。该结论弥补了在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同时也可为制定区域经济增长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图文】:

城市人,总收入,都市圈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所暗含的趋同趋势,并比较各区域趋同速率大小。3.3.1四大都市圈描述从图2可以看出,从2006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冀都市圈明显高于成渝地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是全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该区域不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高,而且开放度、创新能力也较高,这一区域经济实力强劲,基础扎实,发展潜力雄厚。仅次于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是珠江三角洲都市圈,该区域突出优势是其开放度相当高,外向型特征明显。沿海地带的京津冀都市圈、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人均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内陆地带的成渝都市圈。在所选择的46个城市中,地区人均收入最高的是苏州与无锡,其次是宁波、杭州、深圳与广州。在成渝都市圈中,成都地区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收入差距方面,各城市间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所选城市中,人均收入最高的苏州市收入水平是人均收入最低的遂宁市的12倍以上。从都市圈内部收入水平差距来看,,成渝都市圈内部差异最小,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内部差异稍大。

城市人,总收入,都市圈


图31991各城市人均总收入比较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1)}由图3,通过对比1991年与2006年各都市圈的人均收入水平可以发现,从都市圈内部差距来看,1991年,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内部差异最大,深圳、珠海受益于改革开发政策,人均收入水平远高于其他城市,其他三个都市圈内部差异相对较小,差异最小的是成渝都市圈。成渝都市圈人均收入水平最低,京津冀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差距较小。2006年,整体来看,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已经超越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三个都市圈差距缩小,说明东部地区存在趋同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行“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发展战略,并且实施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针对沿海地区的优惠政策。在这些政策有力地促进沿海地区以及中国整体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内陆地区的相对落后。3.3.1.1京津冀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是以北京与天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与保定为两翼,共包含了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等2个直辖市、3个地级市和5个县级市,面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9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海闻;;对待经济增长不能走极端[J];共产党员;2011年14期

2 魏颖;;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7期

3 ;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六大问题[J];求知;2005年02期

4 ;质量型经济增长更具里程碑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1年02期

5 薛剑虹;;信息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分析与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14期

6 万军;;《经济增长及其可持续性研究——兼论河北省经济增长问题》书评[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3期

7 黄文正;;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人力资本投资分析[J];时代金融;2011年14期

8 万道琴;杨飞虎;;严格界定我国公共投资范围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9 李海申;景志英;苗绘;;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和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年15期

10 孟丽静;;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卓成霞;;金融危机下保就业与保经济增长的博弈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2 莫文;彭运石;;主观幸福感和经济增长[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鸿飞;于进才;孟繁一;;试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姜焰生;;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刘渝琳;白艳兰;;金融深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忠文;;经济增长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浅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韩中豪;胡雄星;张明旭;;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刘幸菡;吴国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10 王维国;杨晓华;;我国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兼论国债负担对国债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烨 李克;保持经济增长 消费“马车”仍需提速[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钟欣;经济增长有所放缓是件好事[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记者 张小梅 张骅;解决经济增长有效支撑是关键[N];中国企业报;2005年

4 记者 孙秀霞;我省经济增长保持良好态势[N];黑龙江经济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李昌鸿;美经济增长步伐放慢[N];证券时报;2005年

6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孙立坚;经济增长放慢如何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本报驻堪培拉记者 陈小方;澳大利亚力保经济增长[N];光明日报;2008年

8 本报评论员;迅速行动起来 力保经济增长[N];宁波日报;2008年

9 见习记者 郭锦辉;消费引擎“护航”经济增长[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巴曙松;推进转型,寻找经济增长新空间[N];文汇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3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张宝贵;教育科学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陈萍;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王然;市场化进程、企业家职能配置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8 曾祥炎;基于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9 刘畅;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方化雷;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田田;标准对湖南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洪韬;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5 候志德;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韩长春;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7 丁昌昆;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亚军;天津市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9 郭刚军;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10 鲁涛;国有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26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26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c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