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东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3 23:02
【摘要】: 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和途径,总是受到一定的发展理念的指导和影响。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指导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思想。新的发展理念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东北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东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运用理论研究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北地区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经济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本论文首先在理论层面上探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选择,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应向高度化、协调化、协同化三个方向调整,同时构建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模型,探讨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并将之细分为内部调整机制和外部调整机制。然后,对东北地区进行具体分析,发现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片面性、不平衡性、不可持续性等不符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的问题,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大而全小而全、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技术水平低、产业结构趋同等是造成东北地区经济非协调发展的重要根源,并进一步对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对这一地区经济非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即使之向着高度化、协调化、协同化目标演进,进而提出推动产业技术变革是实现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协调化、协同化调整目标的根本路径。最后,在对东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图文】:

经济系统,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再生产过程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间的协调发展,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也就是说要实现可持续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不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再生产过程……总是同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①从人类社会依靠采集狩猎为生开始,到工业发展、科技进步使人类能够部分地摆脱束缚的今天,自然环境所具有的提供资源和降解两种功能,依然在我们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图 3.3 所示。自然环境可以提供原材料产品、林业等)资源产品及其他便利条件,既能直接增进人类社会的通过提供的自然资本来间接地增加人类福利。这类自然资本又分为可再再生两类。同时自然环境又能对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污染物和遗失的吸收降解,这对人类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三维模型,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三维模型的含义(Y 轴)——代表产业结构高度化;(X 轴)——代表产业结构协调化;(XY 轴)——代表产业结构协同化;(X 轴、Y 轴、XY 轴)围成的区域——代表区域产业结构的整结构的高度化主要体现的是产业结构的纵向发展方向,所谓的即经济发展阶段为坐标的。产业结构的协调化主要体现的是产方向,所谓的横向是以技术经济联系为坐标的。产业结构的协一定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适应性,所谓的外部标的,产业结构的协同化也反映了产业结构高度化、协调化所如果把一个区域比作一个人,那么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反映了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化反映了这个人的躯体匀称、血脉调和,区反映了这个人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少、合作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12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亮;钱志发;;基于高等教育共同体发展的“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综合背景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10期

2 吴会咏;吴茂全;裴晓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一欣;西北地区工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姬霖;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瑞红;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马一鸣;大连市地区经济格局变动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汤代平;四川省工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

4 陈倩茹;中国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相似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陈明霞;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26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26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d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