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04:57
【摘要】: 县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这些基本单元的综合经济实力就构成了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它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 近年来,一部分地区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直接赋予县,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这种“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之举,突破上世纪80年代兴起继而约定俗成的“市管县”体制,对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产生了重大影响。 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地位决定了吉林省要建设“工业省、科教省、生态省”,症结在县域,空间在县域,潜力在县域,后劲在县域,出路在县域。 而吉林市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迟缓,在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研究探索吉林市县域经济发展机制的规律性,将促进其健康成长。正文由三章组成,具体如下:第一章是关于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探讨和吉林市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及主要构成因素和县域经济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和运行的基本规律,论述了吉林市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第二章是吉林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研究吉林市发展县域经济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吉林市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困难和制约因素。从中发现问题和受到启示。第三章是对吉林市县域经济发展优势与劣势的研究;第四章针对吉林市县域经济发展提出自己的总体思路和对策选择。第五章综合以上研究,全文结论:针对吉林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吉林市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逐步弱化政府主导,确定以市场为主体的发展路径;培育龙头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特色经济,提高产业竞争力。
【图文】:
图 2—5 吉林市产chart 2-5 The industrial struct吉林市委、市政府一直以工业兴市、工业强市作为经业比重还不高,民营企业规模小,尚未形成集群发展。2元,对西域经济的贡献率为 34%,比全市工业对 GDP 贡献不突出,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企业多,产品结构多,新特产品少,,资源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自主创还很少(高焕喜—2006)。多年形成的产业结构不是一朝有较高比重,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明显,效益农业、绿色重很少。第二产业特征不够明显,传统工业、小型企业居步晚,规模小,根基不够牢固,不足以支撑经济的发展。一”格局,即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是工业化初始阶段的特征,与发达国家合理的“三二一”2.2.2 自主性增长能力弱,需求拉动乏力
城市化来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新阶段。县域城市化建设突破了以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时期的局限性,开始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提高县域城市化的水平。县级城市都开始按照中小城市的功能要求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同时,各地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改革新举措,确立经营城市的新理念,运用市场机制的新手段,培育多元化的投资新主体,县域城市化建设取得了神奇的进展,许多县城和中心镇面貌在短短的二三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域城市化大大加快了全市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已达到 46.67%。(代海涛—2004)2.2.5 产业集群特色不突出,区域布局分散,区域经济组织力弱,规模效益差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处于各自为战,分工与协作脱节,土地、能源、原材料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还有部分县区的工业园区的综合性特点太强,各种行业共存,主导行业特点不突出,不利于形成优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聚集,不利于中小企业配套入驻,规模效益不强,社会经济贡献较低。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127
本文编号:2667976
【图文】:
图 2—5 吉林市产chart 2-5 The industrial struct吉林市委、市政府一直以工业兴市、工业强市作为经业比重还不高,民营企业规模小,尚未形成集群发展。2元,对西域经济的贡献率为 34%,比全市工业对 GDP 贡献不突出,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企业多,产品结构多,新特产品少,,资源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自主创还很少(高焕喜—2006)。多年形成的产业结构不是一朝有较高比重,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明显,效益农业、绿色重很少。第二产业特征不够明显,传统工业、小型企业居步晚,规模小,根基不够牢固,不足以支撑经济的发展。一”格局,即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是工业化初始阶段的特征,与发达国家合理的“三二一”2.2.2 自主性增长能力弱,需求拉动乏力
城市化来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新阶段。县域城市化建设突破了以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时期的局限性,开始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提高县域城市化的水平。县级城市都开始按照中小城市的功能要求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同时,各地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改革新举措,确立经营城市的新理念,运用市场机制的新手段,培育多元化的投资新主体,县域城市化建设取得了神奇的进展,许多县城和中心镇面貌在短短的二三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域城市化大大加快了全市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已达到 46.67%。(代海涛—2004)2.2.5 产业集群特色不突出,区域布局分散,区域经济组织力弱,规模效益差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处于各自为战,分工与协作脱节,土地、能源、原材料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还有部分县区的工业园区的综合性特点太强,各种行业共存,主导行业特点不突出,不利于形成优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聚集,不利于中小企业配套入驻,规模效益不强,社会经济贡献较低。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127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鼎良;我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67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67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