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1 23:04
【摘要】:21世纪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群形成与发展日趋完善,正在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是在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特点和变化趋势认识的基础上,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进行干预和引导,促使空间结构重新组合和要素优化,以实现整体效益达到最优的理想目标。城市群发展必然伴随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也促进了城市群发展。建设一个强大的城市群,优化其空间结构是关键所在。 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重点引导和培育的七大城市密集区之一,是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之一,在国家实施中长期区域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位置。然而,长株潭城市群虽然是中国最早提出的城市群概念之一,但发展却十分缓慢。本文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研究,对于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系统的诊断,分析其特征及形成的原因,并针对现状特征提出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原则与价值取向,进而提出具体的空间结构优化整合模式与优化对策。 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内容: 首先,阐述了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框架,并指出通过文献和实地调研、定性与定量、演绎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指导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 其次,阐述了城市群、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的概念;论述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基础理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理论以及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理论。其中城市群空间结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都市圈理论、网络开发理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理论主要包括空间结构演化阶段理论和结构调整理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理论主要包括全球城市区域理论、区域管治理论、新区域主义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统筹协调理论。 第三,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国内七大城市群竞争力综合评价值。研究结果显示长株潭城市群在国内七大城市群中竞争力十分薄弱,竞争力排名末位。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与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差异的主要原因。除了地理区位以及区域政策以外,空间结构因素也是造成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由于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先天受制于区位条件,而投资和政策等外部手段推动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提升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提出了优化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阐述了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特征,并从人口空间、城镇空间、经济空间分布以及城际空间联系等方面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判断出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呈现出:区域“点—轴”系统发育、空间发展呈现集聚与扩散共存,首位城市长沙集聚作用不强、区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差异明显、城际联系较弱等特征。研究发现产业状况、交通设施、自然生态环境、政府政策机制等因素共同决定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并指出这种空间结构特征对于区域整体发展是不利的,若长株潭城市群按现状自由发展,较难从“点—轴”系统阶段更优的演进到网络化阶段。 第五,阐述了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原则与价值取向,并且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空间结构优化整合与产业整合、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协调制度构建等措施优化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其中空间结构优化整合应形成“一核五心多节点,三轴五圈”的模式;产业整合应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产业关联,组建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应构建交通联结网络化与信息联结网络化;生态环境建设应优化生态空间结构与加强空间管制;协调制度构建应完善协调的政策机制与建立多层次的协调机构。 第六,结论部分将全文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方面总结出五个基本结论和三个创新内容,并且提出了未来三个方面的研究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U984.113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灿;敬尉;唐志远;;“两型社会”视域下湘潭市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J];城市;2013年10期

2 陈雪茹;;大型城市群差异化物流需求的结构特征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京津唐物流业为例[J];物流技术;2014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于菲菲;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动态模拟[D];中南大学;2013年

2 刘浣乾;基于区域联系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3 纪晓华;基于遥感的城市群扩张模式及其驱动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4 胡奇志;近现代成都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92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92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0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