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对策研究
【图文】:
②以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技术密集型轻、重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主要发展以机器设备、机床、电子仪器、机械工具、高技术产品等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工业,这些产品的增长基本上是由供给决定的。§2.4 相关理论体系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而区域经济增长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新增长理论中技术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在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决定性力量。①技术创新是新兴产业成长壮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和动因;②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因此,就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在产品、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等领域的创新能力是决定区域竞争力的强弱关键所在。
3.1 苏州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经济特点3.1.1 苏州地区的 GDP 高速增长近些年来,苏州经济得到高速发展,每年 GDP 增长率都保持在有两位数以上。20州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 2802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18%。人均生产总值 47693 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现行汇率折算为 5763 美元。2004 全市实现生产 3450.00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7.6%。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上年的 47693 元增加到 57992 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 7000 美元。2005 全市地区总值突破 4000 亿元,达 4026.52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5.3%。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66826 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 8000 美元。2006 全区生产总值达 4820.26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5.5%。人均生产总值比增长 17.3%,达到 78373 元,按现行汇率折算突破 10000 美元大关。具体如图 3示。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朝晖;;地缘政治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J];理论导刊;2011年07期
2 陈耀;;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范式——评《西安曲江模式: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的学术创新[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3 林芸;;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协调司长到港澳研究中心座谈[J];港澳经济;1994年09期
4 王磊;;从交易成本到集体行为——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述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04期
5 ;区域经济研究专家——郑江淮[J];创新;2011年04期
6 杨巧英;张红岩;;张怀西主持召开国土经济学学科建设研讨会[J];今日国土;2011年05期
7 ;顺义新城建设及城市发展峰会在京举办[J];住宅产业;2011年08期
8 ;本刊启事[J];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5年01期
9 ;本刊启事[J];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黄捷;;“强势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苏州模式”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吴怡音;;内生与扩散的博弈——以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钟声宏;;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商业规划研究——区域经济研究系列·商业规划篇[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大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何平虹;王浣尘;;区域划分的方法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5 黎鹏;;从宏观分析到微观操作一体化的区域研究——以广西与周边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为例[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吴浙;;加快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李彬;高艳;张士洋;;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祝国瑞;祝影;;区域经济空间组织与地理信息可视化——关于第三代经济地图的思考[A];新世纪科技与湖北经济发展——2001首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1年
9 刘文旭;;区域经济差异周期波动理论[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商报记者 姜琳琳;区域经济研究需放大北京辐射力[N];北京商报;2008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黄鹏;以点带面 点轴结合[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高慧斌;FTA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导航[N];辽宁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王志灵;当内需成为“第一拉动力”[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5 邓利方;“以世界视野去研究区域经济”[N];亚太经济时报;2004年
6 本报实习记者 蒋顺利;重新规范地域组织[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7 记者 臧耀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来菏调研[N];菏泽日报;2009年
8 记者 王艳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一行抵菏[N];菏泽日报;2009年
9 记者 陈柯 薛哲;力帆建了六工厂 马云百天两探营[N];重庆商报;2010年
10 陈静 周卫平;春到纳雍[N];团结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文石;基于区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技术发展模式选择与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白晋湘;山寨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3 陈琳霞;上海城区竞争力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王虎中;行政区经济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陈丽荣;中国林业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刘豫川;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3年
7 张聚华;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8 何邕健;1990年以来天津城镇化格局演进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苌千里;河南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庆平;苏州地区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对策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2 童士忠;从地方政府构建的“苏州模式”、“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看南通发展之路[D];苏州大学;2007年
3 万长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4 吴建波;抚顺市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5 薛俊宁;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区域差异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郇志强;基于GIS的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辅助决策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孙智宇;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徐文杰;基于数据挖掘的区际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陈岸;安仁县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10 贾式科;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936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93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