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原经济区东部区域次中心城市选择和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02:50
【摘要】:2011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根据区域发展辐射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不能“一枝独秀”,要大力发展一定数量的次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协调区域主中心城市极化效果、促进主中心城市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等重要作用。目前,在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已经有三个城市被定位为次中心城市,分别是洛阳、邯郸和南阳。但是,在中原经济区整个东部区域,包括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共12个城市中,目前还没有像洛阳、邯郸、南阳那样的在周边区域具有明显优势的城市。因此,本文将着重研究如何从中原经济区东部区域众多城市中筛选出一个综合最优的城市作为次中心城市,并对巩固提升该次中心城市地位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主要的思路和方法是:首先,确定了区域次中心城市应满足的两个条件。一是较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二是较强的区位竞争力,并分别为两个条件建立了系统的评价体系。其次,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比较候选城市具备的条件。采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指标的权重,运用标准化计分评价法计算出各城市的标准得分,再综合确定两个条件的权重,计算出各个城市的综合得分,从而确定排名第一的城市,即菏泽市,作为中原经济区东部区域次中心城市。最后,结合菏泽市的实际,提出了确立次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创建跨行政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载体和长效机制、共同推动中原经济区一体化等五点对策建议。
【图文】:

地图,地图,次中心城市,辐射带


安徽三省12个市2个县1个区,本文着重研究12个市,既河南的开封、新乡、逡逑濮阳、商丘、周口,山东的聊城、菏泽以及安徽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逡逑阜阳。如图1.1,图中蓝色线之间的区域即为本文研究的对象。逡逑1.2.3研究的意义逡逑中原经济区东部区域涵盖的范围广、城市多,,相对中原经济区其他区域尤逡逑其是核心区域来说,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不平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逡逑区域位于三省交界处,距离主中心城市郑州较远,受主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影逡逑响有限;区域内涵盖的城市虽多,但还没有明显具备次中心城市条件的城市,逡逑不能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所以,在该区域选择和培育一个次中心城市,对于激逡逑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发改地区(20丨0)邋3737邋4逡逑2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丹丹;;中原经济区发展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11期

2 董娟娟;;河南高职毕业生服务中原经济区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03期

3 贾国强;;“中原经济区”热点试题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年12期

4 田晓川;;“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金融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年11期

5 喻新安;;谋划中原经济区[J];中国经济报告;2017年11期

6 郭二艳;;中原经济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年12期

7 杜丽丽;;中原经济区框架下河南高校外语教育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8 熊瑛;;在豫高校毕业生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思考[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9 邱晶晶;;中原经济区建设助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6年08期

10 楚志凯;杜月云;齐国红;;适应中原经济区发展需求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宏亮;贾迪;尹雷雷;;中原经济区建设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分析[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世杰;;中原经济区产业转型的途径[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3 王晶;;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4 张君;曾杰;王玲;;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信阳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5 杨晓薇;;核科学技术创新与中原经济区建设[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三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0册(核情报分卷、核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分卷)[C];2013年

6 宋春东;;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7 王文静;;基于中原经济区旅游业发展整合研究[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吴宏亮;;从中原经济区建设看现代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A];《科学与现代化》2014年第1期(总第058期)[C];2014年

9 任星;许家伟;乔家君;;中原经济区背景下郑汴产业的分工与对接[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王昕杰;;加快构建河南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一种视角[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丽;绿色产业之梦[N];科学时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谭永江 通讯员 贾世煜;一所大学的科技兴校之路[N];中国科学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刘金松 实习记者 赵朋乐;要记得住乡愁,又要解决农民的忧愁[N];经济观察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张庆宁;富士康改变河南[N];经济观察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黄明明;豫湘鄂:增强区域竞争力成亮点[N];科学时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谭永江 朱成安 孟超;发挥综合科技优势 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N];科学时报;2011年

7 王少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N];科学时报;2011年

8 河南省科学院院长 郭新和;发挥优势 协作创新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N];中国科学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谭永江;中原经济区预热发力彰显优势[N];中国科学报;2012年

10 记者 王超;河南:努力实现增产粮食200亿斤[N];中国青年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武军;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及制度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杨济时;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杨贺;中原经济区经济空间结构特征、演变及其调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4 石永拴;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5 丁志伟;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D];河南大学;2014年

6 汪一帆;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重要矿产资源支撑及保障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璇;大众媒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2 冉鹏;中原经济区东部区域次中心城市选择和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3 尹兴月;中原经济区大气污染的时空统计分析[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年

4 张芳芳;《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第一章至第六章)翻译报告[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郑萌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金融支持作用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6 袁小力;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7 刘炽;农业技术推广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8 马晓华;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加强豫台经贸交流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9 张文泉;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农业科技人才问题探索[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10 王东霞;中原经济区背景下的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95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95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7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