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我国代表性的区域发展模式的特色、形成机制、发展趋势、绩效等进行比较与评价。回答区域发展模式的各自特色是什么,其相互间的差异是什么,这些特色与差异是如何形成与发展变化的,以及区域发展模式间的差异性与趋同性到底是在扩大还是在缩小等问题,并对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代价进行比较分析。 论文将三个代表性的区域发展模式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三个模式分别是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鉴于这些模式所涉及到的区域与范围本身有一定的争议性,同时模式的内涵也是发展变化的,但为了将研究具体化,本文在前人研究对各模式的定义和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分别选择2~4个城市作为每种模式的代表性城市。在数据收集上,主要是从各种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以及Wind金融数据库、中经网数据库等多个渠道获取数据进行研究。 文章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阐释主义的研究方法,目的是理论建构以及得出一些观察的结论,而非从理论出发,给出假设,然后运用数据验证所做出的假设,文章的目的是寻找各区域发展模式的特色与发展变化性,并从中寻找其可能的原因与机理,因此文章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与比较方法,更多地采用统计中的描述统计方法,更多地是采用归纳法,从众多的现象与数据中归纳与总结出一般规律及特征。 通过研究,文章得到以下一些结论: 1、各个区域发展模式之间有着各自的特色。论文收集了三个代表性的区域发展模式的九个样本城市,并对反映经济结构的六个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仅区域模式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而且即使是同属于一个区域发展模式的城市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也就是说,不仅区域发展模式是有特色的,而且现有区域发展模式内部也是不一致的; 2、区域发展模式是发展变化的。论文通过对上面所述的代表性区域的代表性城市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有不少城市在时间序列上这些数据的相关性呈现性较大的波动性,这说明同一城市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3、区域发展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变化的动力可能是多方面的。从定性资料分析与描述统计的统计量的数值来看,可能的原因有:区域或者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区位、居民动机与行为、中央与地方政府政策、地方政府间的相互学习与竞争等都可能是导致区域发展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4、三个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在民营经济的发展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温州模式在民营经济的发展方面,其主要的动力来自于本地居民的强烈的创业动机,辅之以政府的支持;珠江模式在民营经济的发展方面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的商业机会的驱动,再辅之以政府的政策;苏南模式则打上了强烈的政府干预色彩,其发展过程有明显的先抑后扬的阶段性,招商引资与产业集群引力导致的外来企业进入是其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 5、区域发展模式间的发展变化既有保持差异性的一面,也有逐步趋同的一面。论文主要是运用十多个反映区域发展模式特色的指标,以城市与区域间在每个指标上的欧式距离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来反映到底在这个指标上它们是趋同了,还是差异扩大了。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些区域发展模式之间,有的指标的距离缩小了,但另外一些指标的距离又扩大了,这说明模式之间既有趋同性的一面,又有呈现新的差异性的特色的一面,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地方政府间的相互学习与各自探索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6、区域发展的环境成本效率的比较,东部高于中西部地区。论文在这一部分研究中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以省份为研究单位,主要是因为数据收集的原因,也是出于相对效率评价比较的需要。论文以环境成本效率为研究角度,即以实现单位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成本作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省份与区域在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效率方面都是不断提高的,环境成本效率与人均GDP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未来的研究展望:区域发展模式中涉及到的每个单个的侧面进行深度的研究,比如外资、进出口、企业结构、政府作用、中央政策的影响、人力资本等等;对区域发展模式的评价的进一步研究,目前只是从环境成本效率的角度,还可以研究区域发展的能源成本、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区域创新能力比较等等。
【图文】:
图3.1数据分析的样本第一步,,分年度的图形表示。固定年度,即分年度进行比较。同一年度每个城市在3个指标上有3个标准化后的值,可以通过平面坐标系将各个城市在

第三章三个典型区域的经济结构比较研究差异,以及发生较大差异的时间点,为分析区域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和演进提供数据支持。下面(1)至(4)列举了部分统计描述分析的结果,分别是1985、1991、1998、2004四个年度的计算结果。(更多的结果见论文附录)并且根据图形观察和相关系数矩阵进行对区域间经济结构比较、区域内经济结构比较和分析。而第(5)则是对同一城市反映在时间序列上的经济结构变化的比较,以苏州、温州和东莞为例。(1)1985年区域(模式)经济结构差异分析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也平;;解放日报报道“温州模式”的来龙去脉[J];新闻实践;2008年11期
2 余永辉;;“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趋同的实证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11期
3 叶檀;;温州模式垮台是倒退[J];商周刊;2011年13期
4 叶檀;;温州模式垮台是市场经济的倒退[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9期
5 周汉民;“温州模式”走出阵痛[J];南风窗;1996年08期
6 洪银兴,陈宝敏;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兼与温州模式比较[J];改革;2001年04期
7 戴湘竹,戴新竹;从温州经济模式学到的经验[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2年04期
8 王邦志;;温州模式的新诠释[J];浙江经济;2004年15期
9 张乐明,范伟,丁奕;温州模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典范[J];商场现代化;2005年25期
10 施端宁;温州模式:转型时期的制度创新[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Jong-Ho Jeong;;温州模式的重构——对浙江村转型的个案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2 斯国新;杨月万;王登承;;萧山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顾昱;;我国转型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基于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的比较制度分析[A];2011年第二届全国民商法学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邓敦艾;;借用温州模式 创办国际市场[A];21世纪中国汽配市场论文集(三)[C];2005年
5 周建梅;钟秉枢;张志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及投资状况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6 陈立人;陈作允;;温州模式的农村城市化研究以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镇为例[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7 刘e
本文编号:2695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95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