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苏州市区域经济的区域物流发展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59.27
【图文】:
可以说苏州经济己经进入全球经济分工体系,并在全球中占有越来越多的额。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 165.17 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 774.63 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34.7%和 28.4%,虽然加工贸易出口额在出口中仍占主地位,但一般贸易出口增幅高于加工贸易 6.3 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高到 17.4%,出口结构如图 3.2 所示,不断优化。在出口贸易国家中,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 62.2%。苏州市出口额一直于不断上升趋势,且增长速度也日益增快。
3.3 苏州市物流发展与苏南其他城市的比较由于南京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与其他几个城市处于不同的级别,所以本文苏南城市的比较只包括了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3.3.1 经济区位与资源比较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全省最南的城市。它东邻上海,濒临东海;西抱太湖,背靠无锡,隔湖遥望常州;南临浙江,与嘉兴接壤,所辖太湖水面紧邻湖州;北枕长江,与南通、泰州隔江相望,其地理位置见图 3.5。市中心西距南京市 219 千米,东距上海市区 80 千米,是江苏省的门户,上海的咽喉,苏中和苏北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作为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中心,苏州市有着比苏南其它三个城市更为优越的经济区位。同时由于苏州坐落于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且自古就有京杭运河贯穿而过,因此,也有比其它三个城市更为有利的水运条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萍;;区域物流促进区域经济进而发展省际物流和省际经济的思路[J];管理观察;2009年11期
2 郝玉龙;穆岩;;以市场一体化为平台加快区域物流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08期
3 吴晔;;珠三角洲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机理探讨[J];物流科技;2009年02期
4 孙淑生;海峰;;经济全球化下区域物流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J];物流技术;2006年04期
5 李冰漪;;京津冀区域物流 鸡肋还是蛋糕?[J];中国储运;2011年07期
6 敖华;;中韩国际物流论坛综述[J];中国流通经济;2005年12期
7 韩颖;姜宝林;孙志敏;;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物流需求量预测模型建立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06期
8 马林;;基于区域一体化整合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12期
9 吴翔宇;;温台区域物流一体化分析[J];现代企业;2008年01期
10 段永军;;建设东北亚区域统一物流网络的建议[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深化产学研合作内涵,服务区域物流产业发展[A];2011年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座谈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1年
2 王建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自然资源合理使用与补偿法律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3 Ulrich Volz;;全球失衡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失衡及其治理机制”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4 邓峰;;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劳务合作中的劳动维权路径探析[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5 殷辉;陈劲;谢芳;;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区域物流发展评价[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洪泓;;区域经济一体化社会保障与外来人员劳务合法权益法律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7 刘新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几个概念与原则[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文魁;;世界城市的地缘基础——华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视角[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易凌;林建原;;如何突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性障碍——基于长三角区域法规政策差异冲突的调查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滕丽;;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水平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抓好整改落实 确保取得实效[N];闽南日报;2009年
2 青年学者、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博士 周敬之;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法律支持[N];南方日报;2009年
3 本报评论员;推开机会之窗[N];丹东日报;2010年
4 记者 安静;钟山区携手水城县 共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计[N];六盘水日报;2010年
5 付成贵 记者 马怀华;我市考察组赴黑河考察学习场县共建经验[N];鸡西日报;2010年
6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考验中国能力[N];中国企业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杨川梅;东亚长期增长需推进结构改革[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记者 周悦 王建峰 通讯员 范达;吴文化是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大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钟小平;奏响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主旋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10 方方;奥巴马踏进“多极化亚洲”[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光华;区域物流网络结构的演化机理与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郑斌;区域物流网络中心选址及线路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周凌云;区域物流多主体系统的演化与协同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金凤花;区域物流场的场效应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徐青青;现代区域协同物流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吴文征;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吴航;经济全球化中的东亚经济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彭际作;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凤玲;日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陈志恒;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希成;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与建模[D];重庆大学;2006年
2 谌亮;区域物流的协同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胡春红;区域物流规划方法与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2年
4 葛俊;湖南省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5 赵习频;基于区域经济的区域物流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王子龙;区域物流网络结构及其功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7 袁步思;区域物流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赵爽;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方佳林;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网络系统的构建[D];福州大学;2005年
10 杨浩;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需求的预测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30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30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