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6 19:48
【摘要】: 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对于中部地区来说,如何通过流通业的发展来带动中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显得尤其重要。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研究中国流通业发展和中部经济崛起的论文都比较多,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专门研究中部流通业发展状况以及流通业对中部经济发展贡献及影响的文章就比较少了。 正是基于此,本论文从中部地区流通业的发展现状、流通业核心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部分评价指标、流通业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等方面定性、定量分析和研究了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的整体概况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中部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随着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流通业核心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定量的反映出了这些问题。通过整理并计算后的数据可以看出,和东部地区的指标,如流通产业贡献率、劳动力就业指数、资源分布指数等等指标相比,中部地区大多数方面来说都是比较落后的。但是无可置疑的是,中部地区流通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确实有很大的影响,本论文正是通过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中部地区流通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从业人数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从实证方面论证了流通业对中部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并且也从理论方面对流通业在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突出的作用进行了定性的讨论和研究。 对于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如更新流通观念、调整流通布局、整顿和规范流通市场秩序、整合中部流通资源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中部地区的流通业走上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中部崛起的伟大战略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727
【图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硕士学位论文起步于上世纪 90 年代。中部地区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根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的测算,中部地区第一次现代化水平指数已经从 2000 年的 73.875 上升到 2001 年的 75.625,且该指数还在不断上升[29]。与此同步的是,中部地区的各种新型业态都已具备。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中部地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化的流通方式,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等新型业态都已出现。商业由单一的百货店发展成为以百货店为主,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店、折扣店等多种业态相继崛起的流通格局。2005 年中部各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13184.62 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1068.28 亿元,餐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728.89 亿元,其他行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387.45 亿元。如下图所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流通企业,销售总额


图 2.3 2005 年东、中、西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所占比源:根据 2005 年各省统计公报整理部地区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低区不仅市场整体规模小,而且流通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低著。中部流通产业大多以独立性较强的中小企业为主,缺业,更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这对知识经动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通过资产重组、组建的商业企业好、竞争力趋强外,大多数企业集团仍然而临着许多深层争力下降,市场份额日渐萎缩。比较来看,即使进入 2005 年度中国零售百强的中部 10 家还是规模方面都无法与上海华联、北京国美相比。在中部徽商集团有限公司 2005 年销售总额为 171.3 亿元,而排名)有限公司 2005 年销售总额为 720.7 亿元,两者相差了近,2004 年中部地区进入中国零售百强的企业有 15 家,而 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益鸣;中部经济发展纵横谈——兼述《湖北社会科学》中部经济发展研究的现状与前景[J];湖北社会科学;1991年12期

2 谭卫平;;中国中部地区生产力布局战略探讨[J];生产力研究;1992年02期

3 朱建中;邓小平区域共富理论与中部地区的振兴崛起[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1期

4 刘宁;;聚焦中部大开发[J];今日海南;2000年05期

5 王孝槐;;创建一流通信企业 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作贡献[J];江西政报;2002年08期

6 李昌;程贵孙;;我国中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8期

7 李本和,赵家俊;中部地区城市经济网络建设及其协调机制[J];理论建设;2005年02期

8 方春英;李海婴;张炼钢;;江西省及中部地区人力资本现状比较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12期

9 秦尊文;;论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胡幼桃;;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J];中国财政;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敏;杜鹏;;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A];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刘建湖;;现代服务业在中部地区的发展前景与策略探讨[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涂季康;;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陈斐;俞彤晖;王鑫磊;;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分析及其时空特征变化[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甘筱青;高阔;;中部地区医疗卫生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尹继东;王秀芝;;地区收入差距与人口迁移的关系:以中部地区为例[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亚林;袁声莉;;我国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兼论中部地区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A];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红玉;崔玉哲;吴冬梅;;辽河滩海中部地区构造演化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9 陈松林;;中部地区崛起中煤炭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郭其乐;陈怀亮;邹春辉;;加强生态气象服务 助推中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A];“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气象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促进“中部”崛起[N];光明日报;2005年

2 河南省鲁山县副县长 茹广欣;中部地区发展需要县域联合[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明贵栋;力促东中部对接 “万商西进”春潮涌动[N];中国工业报;2006年

4 高亢;我省9市成国家公路运输枢纽[N];河南日报;2007年

5 记者 李学军;学习贯彻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文件精神 推进黄山大跨越发展[N];黄山日报;2006年

6 经济视点报见习记者 李世顶;国家宝藏:引“凤”兴省之基[N];经济视点报;2007年

7 马天禄;深化中部的金融改革[N];金融时报;2006年

8 宜萍;中部崛起 创新是关键[N];金融时报;2006年

9 曲昌荣邋曹树林;第二届中国中部博览会开幕[N];人民日报;2007年

10 本报评论员;埋头苦干勇于争先[N];山西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泽洲;中国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方宁;中部地区乡镇财政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李练军;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证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4 袁璋;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5 郁枫;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D];清华大学;2006年

6 张文;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7 李静;区位优势与我国中部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郭汝;我国中部地区小城镇合理规模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林寿富;考虑环境因素的中部县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及发展模式转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黄日福;我国中部地区FDI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厚珂;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张智先;中部地区上市公司区域特征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3 石晓利;中部地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肖海兰;FDI对我国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飞;中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6 沈向峰;我国中部地区县级政府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7 景影;中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环境法治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徐昊;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空间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李明;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赵雪峰;中部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308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308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5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