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北京市门头沟区沟域经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9 10:51
【摘要】:沟域经济是近几年北京市针对京郊山区发展的特点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在北京城市发展推动下形成的外延式生态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是以内聚力发展变化为基础,以生态涵养与保护为前提,以生态建设与休闲旅游产业为龙头。沟域经济集生态涵养、旅游观光、经济发展和人文价值于一体,打造统一规划、形式多样、产业融合、集约经营、特色鲜明的产业经济带。 本文首先对门头沟区的基本情况做了叙述,包括地理特征及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紧接着用SWOT对门头沟沟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发展沟域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资金不足、技术匮乏、政府支持度不够等等;接着针对门头沟区的具体情况,对门头沟沟域经济发展的途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最后得出了研究结论,即鉴于沟域经济是加快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纽带,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山区发展的重要载体。 沟域经济体现了山区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个新的发展平台。符合集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山区建设的资源特点;沟域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机制,符合城乡统筹的要求,体现了山区群众的利益需求,能够带动山区农民致富增收。 因此,北京门头区沟域经济发展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并且通过利用发展品牌经济、差异营销等战略促进沟域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327
【图文】:

结构图,门头沟,结构图,第一产业


现旅游收入 20.3 亿元,斋堂镇获得“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逐步退出传统的种养业,都市型现代农业效益不断提升。门头沟地区虽地处山区,其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普遍偏低,如图 2-1,2-2,2-3 所示,在第一产业中,产业增值幅度并不显著,基本保持水平状态,因此,如何保障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也为门头沟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只有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才能实现优化。在门头沟产业结构中,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其中各产业的产值构成分布如图 2-1,2-2,2-3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不断赶超第二产业,其在门头沟经济产值结构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中。

结构图,门头沟,结构图,产业结构


2-3 所示,在第一产业中,产业增值幅度并不显著,基本保持水平状态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也为门头沟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只有整措施才能实现优化。在门头沟产业结构中,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成分布如图 2-1,2-2,2-3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不断赶头沟经济产值结构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中。图 2-1 2008 年门头沟经济产值结构图Chart 2-1 Economic output structure of Mentougou in 200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光;;试析我国区域立法的含义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2 王荣科;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马强强;;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安徽省产业发展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张志军,杨维凤;找准定位,促进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5 宋庆涛;规范资本流动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周加来,李诚;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洪燕云;欠发达地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杨萍,杨国涛;西方经济增长方式的演进与中国增长方式的转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余明江;产业集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熊来平;尹小剑;;略论江西崛起的“引擎”——昌九工业走廊的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井百祥;刘长庚;孙红玲;;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配置模式[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樊卫宾;;天水及陇东南地区经济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路径选择[A];第二届宝鸡天水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4 李静;;促进沈本两市装备制造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杨龙;;中国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行政协调[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6 王旭;;小议城市财政与北京中心城市建设[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段会冬;;从农村城镇化看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刘方;;关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理论探讨[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新力;;采取三大战略突破西部经济发展的三大障碍[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曙霄;孙莉莉;;东北老工业基地外贸发展的理性思考——黑、吉、辽三省对外贸易结构比较分析[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平;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赵学森;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新华;宁夏矿产资源产业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马冀勋;区域开发中的主导产业选择与绩效评估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郝大江;要素适宜度与其区域经济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33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33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7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