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30 11:50
【摘要】: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经济空间结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经济空间结构是用来组织空间、并涉及社会经济活动运行和结果的模式,它一方面反映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组织,另一方面通过空间效应反馈于区域经济增长。探讨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内涵、意义和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区域经济实践,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选择经济空间结构优化作为研究主题,是基于如下四方面背景:首先,全球化进程推动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的流动,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扩展,对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产生明显影响,并引发不同层次的区域竞争和合作,加剧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其次,在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经济活动主体行为的变化,势必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再次,在国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要求我们正视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中的二元空间结构问题,如何优化经济空间结构以打破城乡空间壁垒,整合城乡资源,推动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焦点;最后,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反映出不同层次内各区域组合携手发展,才能提升区域的整体优势,规避发展中不必要的恶性竞争,亟需通过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协调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和区域分工利益,以促进生产要素的顺利流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区域经济运行的效率与公平。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相关学科知识为理论基础,以产业的空间运动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研究视角,以成都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就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并采用统计分析与计量分析等手段,对当前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的现状及问题、优化途径和对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这对于从理论上深入认识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内涵和机制,在现实中推动成都市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全文结构安排将按照从理论构建到应用分析的展开次序来进行,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绪论。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说明本文进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的背景、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从人文地理学、经济学两个角度回顾“空间”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对经济空间概念的理解;结合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经济学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这一核心概念作出明确界定;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构,并概括出本文可能的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基础理论。本章从古典区位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二元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发展结构理论五个方面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探索,力图构建起本文的理论基础。 第3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及其经济意义。本章首先明确界定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概念、特征和目标,其次通过经济空间结构发展阶段论、经济空间结构惯性理论以及二元经济空间结构转换理论说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具有必要性;最后从应对空间稀缺性、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角度探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意义。 第4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机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机制包括:集聚与扩散机制、空间竞争与合作机制、产业升级驱动机制、经济全球化驱动机制、基础设施导向和推动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以上六种机制主要从产业运动和区际协调发展两方面推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从而达到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目标。 第5章,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总体格局。本章在对成都市宏观区位、资源特点、经济地位、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的总体格局。结果表明,近年来,成都市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空间极化程度明显,城市化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和产业升级态势是影响成都市区域经济差距的最主要因素。 第6章,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和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核心-外围特征、人口和产业分布的圈层特征、重要空间单元的集聚特征以及城乡经济空间的二元结构特征,在总体上呈逐步优化的趋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区域经济空间发展不平衡加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中心城区辐射能力亟待加强,产业结构趋同缺乏互补、区县竞争激烈,开发区作为产业聚散和产业升级的空间载体功能较弱。 第7章,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机制。本文从以下六方面分析了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机制,包括:城市工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和重要空间单元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产业层面的空间竞争与合作,产业结构升级驱动、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政府的宏观调控。 第8章,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途径与对策。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条件兼备,挑战与机遇并存。应该以尊重实际、效率优先、功能提升作为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促进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明确空间拓展方向、推进圈层经济互动、城乡经济空间融合、对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实施保护性开发是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同时应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统筹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区县良性竞争合作机制、壮大工业集中区发展规模、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入手解决目前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9章,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本章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归纳全文的主要结论,并对本文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以下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拓展: (1)在理论研究上,本文在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和概括的基础上,清晰界定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概念、优化特征,优化的目标,详细探索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文献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的不足;本文构建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对具体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态势作出具体判断,在现实中具有一定可行性。 (2)在研究视角上,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产业的空间运动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入手,深入分析集聚-扩散运动、产业竞合与升级、经济全球化驱动、基础设施导向、政府调控在推进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中的作用,从宏观层面构建起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机制的理论框架。 (3)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应用现代统计方法,通过改进的功效函数法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有助于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态势作出更客观、更直观的判断;同时基于经验数据,应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成都市经济空间总体格局和现状特征进行时空综合分析,从而增强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可信性。 (4)在实证研究上,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的总体格局、现状特征、存在的问题,并使用本文理论部分中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作出综合评价,详尽探讨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机制。本文提出了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原则、优化基本途径和具体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提高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整体运行效率、增强成都市综合竞争力、推进成都市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127
【图文】:

行政区划图,行政区划图,成都市,圈层


见图 1-1)这里要指出文中将要提到的几个范围界限:都市中心城区(第一圈层):即指成都市老五城区行政地域,包羊区、武侯区、成华区、金牛区。都市近郊区(第二圈层):即指除五城区以外的四个近郊区及两政地域,包括温江区、青白江区、新都区、龙泉驿区、郫县和双都市远郊区(第三圈层):指在近郊以外,属于市域行政管辖范围括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彭州市、都江堰市、崇。

中心地理论,空间排列,市场网络,行政原则


各个中心将形成大小等级不同、功能各异的市场网络空间体系。该体系受到在市场原则(K=3)、交通原则(K=4)、行政原则(K=7)等中心区原则下的制约。中心地理论既是关于城市城镇空间分布和结构的理论,也揭示了第三产业的服务职能以及商业布局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1年 第01期 经济与管理科学辑 J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柏宇光;;论辽宁工业产业布局的优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夏泽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空间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袁岳驷;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35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35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e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