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127
【图文】:
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可能出现或是从原产业分化出部分厂商,到一地复制集聚;或是其伸向市场的触角越出国界,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扩大的过程也就是集聚逐渐扩展的过程,可从图2一1看到,从左到右,企业之间的分工和交易从无到有,交易从不频繁到频繁最后结成网络的过程。图2一l集聚演化图FigureZ一 1Evolutionofagglomeration2)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进一步阐述了增长极概念,其主要观点是: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把增长极概念和思想引入到区域经济研究之中,并把它与地理空间概念融合起来,提出了区域增长极理论。他以区域经济规划为出发点,将佩鲁的抽象经济空间转换成地理空间。他认为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地理空间的运用。由于外部经济和集聚效应
4\(C)服务与基础设施图2一2缪尔达尔模型中的循环累计过程FigureZ一 TheProeessofc切 mulatiVecausationinMyrdal, 5model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从国家角度提出“中心—边缘理论”,对赫希一曼的“核心—边缘区理论”进行了补充 (Friedman,1%6),弗里德曼认为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从一个地区扩散,在另一个地区集聚,就导致了经济发展中心及其外围地区的形成。经济要素集聚—扩散的强度和方向随时间不断变化,从而导致经济“中心—外围”地区的边界不断变化。随着经济持续增长,空间经济子系统不断变化它们的边界并重构,最终达到国家经济空间完全一体化。弗里德曼把国家经济发展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4个阶段。并根据各个阶段经济中心—外围边界的变化
3.单中心、强大次中心阶段4.功能一体化城市阶段图2一3弗里德曼经济空间演变四阶段Fi到LreZ一3ThefourstageofFriedman,5economiesPace4)点—轴理论以沃纳·松巴特阿emersombart)为代表的德国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初长轴理论,直接把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强调交通干线建设活动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该理论认为,随着联结中心城市的重要交通干线(公路)的建设,将形成新的有利的区位,方便了人口的流动,降低了运输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新的交通干线对产业和劳动力具有吸引力,形成有资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集聚,产生新的工业区和居民点。以交主轴将逐渐形成一条产业带,交通干线就是产业带形成的发展轴,而这种然导致“点—轴”空间结构的形成,如图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永芳;温孝卿;张会江;;京津冀地区物流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与发展模式[J];统计与决策;2011年12期
2 陈志卷;赵放;;京津冀地区物流节点层次划分研究[J];物流技术;2011年11期
3 彭永芳;谷立霞;朱红伟;;京津冀区域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4 张淑莲;刘冬;高素英;刘建朝;;京津冀医药制造业产业协同的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5 张伟;马彦琳;;国外城市集群发展动力研究述评[J];城市问题;2011年08期
6 陈中源;;首都经济圈:未来和现实在一起——专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J];数据;2011年07期
7 陈朝祥;;毕节试验区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分析[J];才智;2011年22期
8 崔敬;刘光;;城市产业发展状况分析——以大连市主导产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1期
9 史可;喻鹏;;京津冀楼市将会“圈”出怎样的未来[J];安家;2011年09期
10 王天铮;;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传播;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兴华;;京津冀周边县区劳动力转移研究[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刚;张连合;;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3 杨蔚东;张卫江;朱效荣;李慧;李民;王新春;柴彬;苑庆彬;李颖;高跃兰;杨雨;张宁;于明浩;孙增泰;赵春河;畅彦周;刘思绮;;2010年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8(2010~2011)[C];2011年
4 夏培鑫;李楠;张慧娟;滕国山;李钟模;;试论北京都市化发展与京津冀地区的关系[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菊香;;基于京津冀集群发展进程中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毕六合;赵彪;;优化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张永翊;任连娣;;依托京津冀都市群 加快推进廊坊市农业现代化[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穆瑞丽;;京津冀旅游合作的依据分析与机制构建[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9 孙旭霞;宋红梅;;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考[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10 周利敏;冯艳英;;经济辐射对周边的影响——以京津冀为例[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慧芳;燕郊开发区:大项目形成集聚效应[N];中国电子报;2008年
2 特约记者 任文利;永清县产业集聚效应全面凸显[N];廊坊日报;2011年
3 本报通讯员 汤润清 本报记者 沈东坡;京津冀“连城诀”谋篇[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4 石培全 陈西艳;深化“依托京津冀”的认识[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5 记者 李韶辉;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加温[N];中国改革报;2004年
6 记者 梁栋;京津冀距离越来越近了[N];证券日报;2005年
7 记者 尹涛;国家发改委推进京津冀经济共同发展[N];中国证券报;2004年
8 尹辉;推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N];大众科技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汤润清 张书泽;京津冀“连城诀”谋篇[N];河北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康华 逄锦聚;京津冀合作“坚冰”渐融[N];经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蕾;京津冀都市圈农产品物流系统优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苏兆国;基于集聚效应的企业区位选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梁仲;基于安全经济的花炮产业集聚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4 付铭;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5 戴卫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6 吴学花;中国产业集聚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7 罗伟;汽车产业集群的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赵骅;企业集群价值网络的形成与集聚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谢叙yN;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马海龙;行政区经济运行时期的区域治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志芳;京津冀产业集聚效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2 庞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分布和演变特征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孙广禄;京津冀地区户外人体舒适度的分析与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毕明;京津冀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李雪峰;石家庄建设京津冀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玮;京津冀经济圈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8 闫昊e
本文编号:2757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57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