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比较优势、制度变迁与中部崛起

发布时间:2020-08-25 06:32
【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重新开始扩大,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与东、西部地区比较,“中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呈现一种持续下降的塌陷趋势。“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不仅影响了“中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明确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但问题是,如何才能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呢? 事实上,“中部塌陷”的发生是与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紧密联系的,是我国区域经济各自发展在某一阶段的一种现象。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关于区际差异的形成与演进的理论框架。不同区域由于制度条件与资源禀赋的不同,分工程度及其演进过程就会有明显差别;而后者又导致了区域间发展阶段转换的时间差别,这就使得区域间发展差异处于一个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当一个先进入起飞阶段的区域开始加速增长时,后进的区域还处于减速增长阶段,这样它们之间的人均真实收入和增长率的差距就会扩大;当后者进入起飞阶段而前者达到成熟增长阶段时,它们之间的人均真实收入和增长率的差距就会缩小。 本文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变迁过程进行历史性考察与分析,给出了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变化趋势。(1)制度变迁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一直处于一个下降通道中,市场化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显然下降;(2)基于要素禀赋的外生比较优势虽然仍然起着基础作用,但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其影响已逐渐弱化;(3)内生比较优势的影响则持续上升。因此,要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既要强调制度变迁与要素禀赋的影响,更应该注意内生比较优势的作用,从政策层面来看,这意味着培育区域的自生能力至关重要。 所谓的培育区域自生能力就是发展与该地区要素禀赋结构较为一致的产业结构,且从长期来看,这种产业结构应当有利于中部地区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那么,中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与其比较优势的一致性如何呢?这种一致性能够支撑其实现自身崛起的目标吗?如果不能,又该做什么样的选择呢?本文的第二部分研究了上述问题。 无论是从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来看,都不存在制约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因素,相反,在某些领域中部地区还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1)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包括区位资源、能源原材料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都具有特殊优势。 (2)中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其农业剩余劳动力极为丰富,即使考虑到人力资本差别的影响,中部地区在劳动力资源上仍有一定优势。(3)虽然在创新能力与资本上中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劣势并不是绝对的。这就意味着,在制定中部地区的发展战略时,不应过分夸大资本与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127
【图文】:

分布图,创新能力,分布图


是处于中间状态。不过,关于创新能力区域间分布状况广泛引用另一报告则是《2002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2(见下图5一)l。该报告的指标体系较为复杂,包括:()l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人/万人):(2)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人/万人);(3)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比重(%);(4)百万人专利申请量(项/百万人);(5)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人/万人)(6)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比重(%)(7)R&D经费支出与GDP的比例(%)(8)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9)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10)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11)万名科技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篇/万人)(12)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数(项)(13)百万人发明专利批准量(项/百万人)(1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1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16)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比重(%)(17)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18)亿元投资新增GDP(亿元/亿元)(19)综合能耗产出率(元/标准煤千克)(20)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2)l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2)人均邮电业务量(元/人)(23)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户/百人)(24)万人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数(户/万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2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M月匕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P19转引自陈秀山主编的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年。《2002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原文见附录4,第112页。

塌陷原因,探析,价格上涨,原油


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对于目前的中部地区而言,这一效应的作用是不明显的。(2)事实上,至少在过去的20多年间,影响中部地区贸易条件变化的主要因素,应当是扭曲的定价机制。由于制成品部门和上游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部门之间广泛存在的产业间联系,如果能够压低上游产品价格,就能促进下游制成品部门的发展,从而增加产出和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总是存在压低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倾向,这就使得制成品生产区域与能源原材料生产区域间的贸易条件相对不利于后者。l,,就目前来看,以山西省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可能面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最好时机。其原因主要有二:()l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包括能源原材料在内的生产资料价格己逐步放开;(2)工业重型化是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最基本特征,它必将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蓬勃发展的产业领域,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的主要动力和主导产业群。在工业重型化的背景下,能源原材料价格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欣;解冻;;HR:幸运而不是痛苦[J];管理@人;2011年06期

2 余作国;;论劳动力资源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金融经济;2005年20期

3 胡精沛;;中国石材业的差距、比较优势和发展方向——在中国石材协会六届六次理事会上的发言[J];石材;2011年07期

4 刘小平;;以我们的比较优势迎接挑战[J];中国商办工业;2002年03期

5 胡俊平;;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对策分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高瑛玮;;里昂惕夫之迷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7 陈超;;主权财富基金的五重“比较优势”[J];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07期

8 王旭有;杨兴龙;;延边肉牛产业的比较优势与专业化生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9 余敏;;中英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胡鞍钢;王大鹏;;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评价与体制机制优势的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勇;;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R&D网络中的技术比较优势探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李具恒;杜万坤;王仑;;西安高新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对策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3 赵景海;;资源型城市发展进程初探[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李具恒;杜万坤;王仑;;西安高新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对策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汤韩玲;赖景生;;基于结构的西部农业发展问题探讨[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罗其友;刘洋;高明杰;;我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分析[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7 杜润生;;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关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梁家欣;;发挥建筑业比较优势 积极参与国际工程市场竞争[A];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第二辑)[C];2005年

9 夏鲁平;;选择绿色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与海南的实践[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秦承平;;发挥比较优势 积极拓展业务服务领域[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汉泽;发挥比较优势 坚持特色之路[N];江淮时报;2005年

2 记者 江宇;突出比较优势 雅安新产业引人注目[N];雅安日报;2008年

3 漆小均;四川的比较优势并未因地震而丧失[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4 记者连雅婕;利用比较优势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N];长春日报;2009年

5 郝卫校 本报记者 邢爽;开创科学发展新境界 突出比较优势大背景[N];黑河日报;2009年

6 宋成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努力实现赶超跨越[N];承德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二南 郭本玉 陈琪 孙春晓;发挥比较优势 树立新的产业发展观[N];淄博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杨世智;在比较优势中升级[N];甘肃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樊明富;着力发挥比较优势[N];遵义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海珍 实习生 郭力燃 耿新洁;要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一流首府城市[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连庆;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胡俊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果的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3 张大勇;加工贸易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田新建;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徐锐钊;比较优势、区位优势与我国油料作物区域专业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何国勇;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亢霞;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刘春香;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王红姝;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10 章胜勇;中国油料作物比较优势及生产布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传明;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莫晨宇;广西进入东盟市场贸易竞争力状况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3 欧阳建鹏;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贾东霞;关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5 李军;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优势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吴佳;中国电视节目的比较优势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吴研;WTO框架下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贸易保护措施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王永明;环境成本内部化与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石琦;加入WTO以来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比较优势与政策支持水平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彭启华;乌江下游地区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033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033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8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