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极区理论与中国的实践
发布时间:2020-09-01 06:58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新经济社会学嵌入性、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思想与全球价值链理论,并通过“空间存在经济梯度”、“创新租金具排他性”、“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受到所处社会定位”以及“人与空间互动”四个理论假设,研究在对硅谷成为技术极区的发展历程进行历史演绎之后,分析了技术极区在全球城市体系形成中的作用,通过构建对偶城市的结构模型并进行拓展,揭示了技术极区产生的技术外溢是全球城市体系形成的原动力。同时,虽然城市积聚本身有助于创新与技术外溢,但技术极区与全球城在理论上并不必然重合,因为技术极区更依赖于创新源的空间积聚与RD行业报酬实现微观机制的建立。 随后论文通过对技术性外部经济的解析,建构了技术极区的演化机制模型,模型的内在逻辑为:在创新梯度较高的空间里,由于RD厂商对于垄断租金的追求会产生新的创新与分工;区内经济人在利益最大化追求时受到了所处社会的定位从而去从事新的分工并不断创新;为了能够不断实现垄断租金,新的厂商与专业代理出现;这又会产生更多的创新中间产品,如果报酬递增能够持续,空间集聚就会初步实现并吸引更多的RD厂商与创新源集聚。初步集聚之后由于前向(创新氛围的产生)与后向(RD厂商对于中间产品与服务的偏好)的联系,技术极区就会产生自我增强机制,集聚会进一步强化;同时由于RD活动报酬排他性与顶端集聚性,技术极区“一旦建立就难以复制”、并在空间数量上少与全球城的数量。随后论文通过对中国高新区近二十年实践的实证分析对模型加以验证,最后论文通过在上海市杨浦区构建技术极区的实践对微观机制演化模型加以应用(这也可以视为一种对模型的实践检验或应用探讨)。 对偶城市模型解释了处于全球价值链下“跨国城市体系”与“世界城市体系”形成的内在机制。而拓展出的“非稳态对偶城市模型”,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极区的缺失面临着区域层级结构重组的状态,这能较好的解释由于中心城市技术外溢效应的降低,发展中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与次级城市面临的“竞争”状态与区域空间结构的“重组”。拓展后的模型对于解释区域竞争的本质与产业相对的空间集聚是较有说服力的。研究在第三章第二节中通过长三角区域结构变迁的经验分析对非稳态的“对偶城市”模型加以验证。 技术极区微观机制演化模型不仅为分析中国名目繁多、开发现状各异的各级开发区提供了一个理论前提,也为RD厂商空间集聚怎样发生、集聚发生所需要的初始条件等问题做出了解答。由此揭示了作为权威代理的“地方”与“国家”在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怎样通过技术发展获得在价值链上跃迁的机会。因此通过模型的建构与产业空间理论分析工具的整合,研究对于国家科技政策与地方产业发展策略都能提供若干的空间启示。同时,由于模型来自于对RD厂商空间集聚一般性原理的分析,因此具有普遍性,这既可以提供对创新性产业发展、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内生增长等诸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前的理论基础,也能够成为不同梯度的“地方”进行“空间行动”的理论前提。
【学位单位】:同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TU984
【部分图文】:
比较优势在于硅谷人才的流动、语言的通用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台湾的发流动、追随美国的技术路线、产业集群的外部正效应等;韩国的产业发展投资的增长以及逐步提高的技术含量。东亚的繁荣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也检验的目光。92)首先对1960一1985年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发现两个长的阶段(每年超过6%)。但这两个城市的增长性质却非常不同。在香港,平均速度在增长。而新加坡的生产力却几乎无增长,所有增长完全依靠资生产力的低增长归咎于外资和鼓励快速引进新企业的政策。这种政策使得从中学习技术经验。随后克鲁格曼(KrUgman,1994)运用sL0w模型计兴工业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认为前苏联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的超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来资金的无节制投入.因此他神奇的预言了前苏联经话的破灭98。杨(Young,1995)则认为它们的奇迹完全是依靠高投入,包,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投资的大幅增加。同时他强调劳动力在部农和制造业就业都得到快速增长。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增长进行分解后,的增长,与同期的拉美国家和OECD国家比较没有太大区别。因此他认为的高增长率可以用要素积累和跨部门的资源再配置效应来解释。林毅夫优势说明韩国与台湾在产业引入时不同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两个地区在金融他的研究暗示了韩国在企业治理与创新技术学习上的失败。赵晓(2004)资没
州、南京等大城市更是比户贸易、商贾云集(张尚武,的分工与城镇之间的联系。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楼寇之患消各界进行贸易。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实行“闭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杭州为中心的内在城市自然层级结构。技术表现为于专业化技术的提高而带来的经济发展使得城乡二元州、杭州为中心的层级结构。使上海这个江苏省松江府的属县被迫开埠,对西方贸西方资本主义、创意无限的中国企业家精神,以及不证了百年空前和急剧的增长(杨汝万,2004)。资本主解体。外商企业的丰厚利润也刺激了中国的一些官僚、刀会与太平天国起义而使得一些商人转向岭南地区发。
增1990年代的几乎每一年上海的经济增长率都超过14%’44.但是以投资主导为主,其自身的发展与政府相关产业支持政策相、有所不为”,对于这些重点项目都采取了一套的优先发展策产业的改造两个方面’46。因此上海新的产业支柱主要还是集中作的方式吸纳国外资本产生了“新国企”的经营模式。因此上期反而是较低的。代的积累,形成了明显的“产业积聚区”和“块状经济”,由集型转变。某一行业或产品,在一个特色的地域内高度积聚发内甚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苏南由苏南乡镇创建起来的民营企业。其实,大多数是戴着“红帽子”的个体淞、闽行、吴径、安亭、松江、嘉定和金山卫.社,2005.济增长通过资金投入来进行解决,整个“八五”期间的经济增长都可以缓解短缺为动力,以投入拉动为主的发展道路。“八五”期间投资增长的5%,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由“七五”的26.6%上升到38.4%,.5%下降为55.7%。“八五”期间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仍然主要是依靠产投资需求拉动的。参见:武力,中国工业化路径转换的历史分析,中
本文编号:2809409
【学位单位】:同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TU984
【部分图文】:
比较优势在于硅谷人才的流动、语言的通用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台湾的发流动、追随美国的技术路线、产业集群的外部正效应等;韩国的产业发展投资的增长以及逐步提高的技术含量。东亚的繁荣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也检验的目光。92)首先对1960一1985年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发现两个长的阶段(每年超过6%)。但这两个城市的增长性质却非常不同。在香港,平均速度在增长。而新加坡的生产力却几乎无增长,所有增长完全依靠资生产力的低增长归咎于外资和鼓励快速引进新企业的政策。这种政策使得从中学习技术经验。随后克鲁格曼(KrUgman,1994)运用sL0w模型计兴工业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认为前苏联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的超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来资金的无节制投入.因此他神奇的预言了前苏联经话的破灭98。杨(Young,1995)则认为它们的奇迹完全是依靠高投入,包,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投资的大幅增加。同时他强调劳动力在部农和制造业就业都得到快速增长。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增长进行分解后,的增长,与同期的拉美国家和OECD国家比较没有太大区别。因此他认为的高增长率可以用要素积累和跨部门的资源再配置效应来解释。林毅夫优势说明韩国与台湾在产业引入时不同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两个地区在金融他的研究暗示了韩国在企业治理与创新技术学习上的失败。赵晓(2004)资没
州、南京等大城市更是比户贸易、商贾云集(张尚武,的分工与城镇之间的联系。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楼寇之患消各界进行贸易。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实行“闭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杭州为中心的内在城市自然层级结构。技术表现为于专业化技术的提高而带来的经济发展使得城乡二元州、杭州为中心的层级结构。使上海这个江苏省松江府的属县被迫开埠,对西方贸西方资本主义、创意无限的中国企业家精神,以及不证了百年空前和急剧的增长(杨汝万,2004)。资本主解体。外商企业的丰厚利润也刺激了中国的一些官僚、刀会与太平天国起义而使得一些商人转向岭南地区发。
增1990年代的几乎每一年上海的经济增长率都超过14%’44.但是以投资主导为主,其自身的发展与政府相关产业支持政策相、有所不为”,对于这些重点项目都采取了一套的优先发展策产业的改造两个方面’46。因此上海新的产业支柱主要还是集中作的方式吸纳国外资本产生了“新国企”的经营模式。因此上期反而是较低的。代的积累,形成了明显的“产业积聚区”和“块状经济”,由集型转变。某一行业或产品,在一个特色的地域内高度积聚发内甚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苏南由苏南乡镇创建起来的民营企业。其实,大多数是戴着“红帽子”的个体淞、闽行、吴径、安亭、松江、嘉定和金山卫.社,2005.济增长通过资金投入来进行解决,整个“八五”期间的经济增长都可以缓解短缺为动力,以投入拉动为主的发展道路。“八五”期间投资增长的5%,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由“七五”的26.6%上升到38.4%,.5%下降为55.7%。“八五”期间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仍然主要是依靠产投资需求拉动的。参见:武力,中国工业化路径转换的历史分析,中
【相似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军勇;技术极区理论与中国的实践[D];同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09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09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