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博弈分析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D625;F810.2;F224.32
【部分图文】:
首先,探讨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时,主要研究地方政府所面临的三个博弈域,即政治域、经济域、共有资源域(如图3一1所示),对于每一域的内部都存在不同主体的博弈均衡解;对于在域与域的交集意味着当存在不同的博弈关系的域与其他域相连的时候会出现怎样的均衡,对于这种情况而言,博弈的参与人不但面临自身所在域的博弈策略,还要考虑其他域的博弈参与人,这样动态的看待博弈均衡解,也就同时看到了博弈参与人可能的演化路径;域之间重合的区域代表了在模型中尽量将外生化的变量内生化来探讨博弈均衡解,这样的方法更利于客观的反映出博弈参与人所遇到的策略集及其均衡解。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与静态博弈不一致的地方是,要将在三方博弈中所提到的博弈方—地方经济体和政治体分开。之所以做这样的划分目的在于,由于在三方博弈中,可以明显看出的是,地方经济体对地方政府行为博弈中异质性的形成至关重要,由于地方经济体初始的经济体系以及其在博弈中的影响程度会使得博弈均衡解偏离
并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如图4一3所指出的每个省收入的变化系数,这些数据来源于两个样本:①第一个样本由28个省组成数据的时间从1952一1998年;②第二个样本从第一个样本中剔除了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GDP的变化系数(以 1995年的价格换算)在两个样本上分别标记为Cov28和Cov25。Cov25与Cov28的区别最主要体现在Cov25在区域收入上具有更小的离差,并且在1966年一1978年这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意味着三个直辖市的收入要富于其他省份,并且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在一段时间内有上升的趋势。对于区域不平衡增长引出了政府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回应。对于相对贫穷省份的基础投资建设的预算支出每年都有稳步的上升。并且西部开发办公室也制定了全方位的发展战略来调节这种差距。{(玉,2司,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尸~一一~~~~----,-一一
(三)地方政府行为偏向、刚性及同质性的实证及效率分析通过对中央/地方1990—2004年的数据和东、中、西部1995—2004年数据的归集、计算绘制图5一3、5一4,将公共支出中的生产性支出川、教育支出、社会福利支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用于检验上述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制度特征的存在。1、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偏向、同构与刚性检验撒燃姗r一一一一—一书肠擞中央却绍咄栩寸数:扣幼即}510n0一 一一井牡)一 一栩擞:幻25产产卜分挤~碗_了一凉一潇瓜耳耳二二二甘爪一_沐潇黑旅拐 拐____一一、价于派幸 幸,,,广汾十份扮入一袱洲诊 诊O~,月代阅泞的公电、沈小昌尔小扔〕尔含小尔)小O小动〕尔尔尔〕j尔尔O-一-------一N{图5一3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各项支出占总额支出比例数从图5一3中可看出,比较中央与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生产性支出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教育支出和福利支出,其中没有任何年份有交错点出现,公共支出的结构无论是历时还是趋势都表现出同构状态。对生产性支出的偏向是中央与地方支出共同的特点,其中地方政府生产性支出表现出调整的刚性没有明显的下降拐点,而中央的生产性支出除1999年的一个突变点以外,基本处于微调状态,上升下降交替出现。偏向问题的出现与理论假设中制度激励(S)、产权配置(P)、模仿(C)、政府理性(R0)等变量的影响直接相关。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教育支出在1994年出现一个反向变化之后各自朝自身趋势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健;;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财政激励的重新解释[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宋汉光;;地方政府行为与金融体系效率:以长三角经济区为例[J];上海金融;2011年08期
3 谢乔昕;孔刘柳;;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地方政府规模——基于区域差异的视角[J];税务与经济;2011年04期
4 汪冲;;转移支付、财政分权与县域经济增长[J];山东经济;2011年04期
5 肖建华;;财政分权与社会性公共服务供给——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8期
6 孙红霞;梁化乔;;浅析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行为选择问题——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及面板数据模型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田伟;;晋升激励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11期
8 戴国海;;人口结构变化对房地产周期性波动的影响[J];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07期
9 李雅菁;;地方政府过度投资和政府融资平台信贷风险[J];投资研究;2010年03期
10 于源;;财政分权治理体系下的信息与监督机制分析[J];国有资产管理;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阮艺华;;财政分权、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箐;;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提供:以人均政府卫生支出为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刘金石;;改革三十年:地方政府行为双重性的经济学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4 刘志广;;财政社会学视野下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于中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一个初步分析框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5 何威风;;分权化改革、制度环境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宗晓华;;多任务代理、财政外溢与地方公共服务提供——以教育为例[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谢欣;李建军;;地方财政健康与财政分权——基于湖北省县级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8 尚虎平;;绩效、“绩效”晋升与地方政府非绩效行为律:一个博弈论的解释[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中)[C];2007年
9 周军华;杨红伟;;浅论改革时期中国财政分权的政治约束——1978—1994年间省级领导的政治流动与地方政府财政表现的相关性分析[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雷艳红;;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才信;过度财政分权代价大[N];财会信报;2005年
2 ;财政分权利于经济增长[N];中国财经报;2008年
3 樊继达;独具特色的德国式财政分权[N];学习时报;2010年
4 陈明聪 黄祥彪;WTO与地方政府行为[N];福建日报;2002年
5 强兴华;关注地方政府行为[N];金融时报;2004年
6 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 副秘书长 刘尚希;我国财政分权要走自己的路[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7 阙忠东;试论地方政府行为的调适[N];丽水日报;2005年
8 赵力;公共财政应先于财政分权[N];发展导报;2002年
9 梁怡;财政分权理论模型的演进[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陶然;财政分权和经济转轨[N];经济观察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智峰;财政体制变迁与经济增长[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2 王玮;我国市场化改革中的财政分权[D];厦门大学;2003年
3 郭家虎;我国经济转型中的财政分权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潘娟;财政分权对地区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高学武;基于官员晋升的中国财政分权绩效研究:理论和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6 郑周胜;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环境污染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冯勤超;政府交叉事权及财政激励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赵佳佳;财政分权与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9 底偃鹏;发展中国家财政分权对减贫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叶托;中国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郎玫;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博弈分析[D];兰州大学;2008年
2 杨丹;财政分权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朱培金;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安徽大学;2010年
4 张倩;中国财政分权实践与县乡财政困难相关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陈昌盛;财政分权理论与中国实践[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聂伟;基于市场化条件下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郭凤;中部地区政府博弈行为与中部崛起战略[D];湖南大学;2005年
8 姜璐璐;论地方政府行为对中央宏观调控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7年
9 张建琴;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孔令峗;财政分权视角下白银市政府债务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13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13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