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的区域金融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0 17:3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决策。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逐步实施,金融对东北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离不开区域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持,而当前东北区域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的支持作用。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如何提高东北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而要提高东北区域金融发展水平,首先要对其发展现状有充分的认识,并对其落后的原因有深入的了解。 本文共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相关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金融理论。第二部分运用内生增长理论分析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并说明了区域金融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第三部分通过与沿海三大经济区的比较揭示东北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第四部分从四个层面分析了东北地区金融发展落后的原因。第五部分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提高东北区域金融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区域金融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832.7
【部分图文】:
表2是2003—2005年四个地区的保险深度。从四个地区的比较来看,各地区保险深度差距较大,保险深度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大致保持一致,经济发达地区的保险深度一般较大。从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东北地区的保险深度在2003—2005年三年间一直排在四个地区的最后一位。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保险深度增长较快,而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保险深度逐年下降。虽然东北地区保险深度与长三角地区相差不大,但是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基数很大,所以保险深度就显得比较小。就保费收入绝对值而言,长三角地区一直是四个地区中最高的,要远大于东北地区。2005年东北地区保费收入为439.92亿元,长三角地区为1084.22亿元(见表3),是东北地区的2.46倍。由此可见
图2 1979—2006年东北地区储蓄率与全国平均储蓄率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2005年和2006年全国及东北三省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计算整理得出。影响储蓄率的主要因素有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储蓄偏好、实际利率水平和金融市场的效率等,但一个地区储蓄率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该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多少。从图3可以看出,1985—2006年,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低于全国水平,而且从1990年开始差距不断拉大,1990年比全国水平低159元,2006年则扩大到1959元。从图4可以看出,1985—2006年间,东北地区农村人均年纯收入除了个别年份(1995—1999年)略高于全国水平外,其余年份与全国水平差别不大。综合城镇和农村的比较可知,东北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东北地区经济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GDP总量小,所以居民收入就少。收入水平是决定储蓄率和储蓄增长的主要因素,收入越高,可用于储蓄的
图3 1985—2006年东北地区与全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图4 1985—2006年东北地区与全国的农村人均年纯收入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2005年和2006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本文编号:2816102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832.7
【部分图文】:
表2是2003—2005年四个地区的保险深度。从四个地区的比较来看,各地区保险深度差距较大,保险深度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大致保持一致,经济发达地区的保险深度一般较大。从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东北地区的保险深度在2003—2005年三年间一直排在四个地区的最后一位。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保险深度增长较快,而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保险深度逐年下降。虽然东北地区保险深度与长三角地区相差不大,但是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基数很大,所以保险深度就显得比较小。就保费收入绝对值而言,长三角地区一直是四个地区中最高的,要远大于东北地区。2005年东北地区保费收入为439.92亿元,长三角地区为1084.22亿元(见表3),是东北地区的2.46倍。由此可见
图2 1979—2006年东北地区储蓄率与全国平均储蓄率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2005年和2006年全国及东北三省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计算整理得出。影响储蓄率的主要因素有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储蓄偏好、实际利率水平和金融市场的效率等,但一个地区储蓄率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该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多少。从图3可以看出,1985—2006年,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低于全国水平,而且从1990年开始差距不断拉大,1990年比全国水平低159元,2006年则扩大到1959元。从图4可以看出,1985—2006年间,东北地区农村人均年纯收入除了个别年份(1995—1999年)略高于全国水平外,其余年份与全国水平差别不大。综合城镇和农村的比较可知,东北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东北地区经济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GDP总量小,所以居民收入就少。收入水平是决定储蓄率和储蓄增长的主要因素,收入越高,可用于储蓄的
图3 1985—2006年东北地区与全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图4 1985—2006年东北地区与全国的农村人均年纯收入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2005年和2006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云鹏;黑龙江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黄微微;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3 娄恬;河南省金融业支持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16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16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