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获取的中国大陆区域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学位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124.3
【部分图文】:
合作综合指标值均超过50.00,2002年最低仅为35.64;东北地区的科技合作综合指标值比较高,其中最高的2003年为51.91,最低的2002年为28.77;北部沿海地区的科技合作综合指标值比较高,2001年至2004年呈逐年下降趋势,但2005年回升到39.57;南部沿海地区的科技合作综合指标值处于中游水平,2001年至2004年科技合作综合指标值均在30.00左右,2005年上升到39.96;黄河中游地区的科技合作综合指标值比较低,其中2001年最高为31.66;长江中游地区的科技合作综合指标值处于中游水平,其中2002年最低仅为20.86,2002至2005年呈逐年上升趋势;西南地区的科技合作综合指标值比较低,其中2001年最高为33.23;大西北地区的科技合作综合指标值最低,最高的2001年也仅为25.93。见附表3(附表3根据附表1整理得出)。6040503020100
20012002200320042005 6040503020100图3一1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科技合作综合指标值3.2.1.3从时间分析2001年各经济区的科技合作综合指标值整体水平最高,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最高的科技合作综合指标值
口大西北地区 20012002200320042005图3一2我国八大经济区域技术转移综合指标值3.2.2.3从时间分析2001年各经济区技术转移综合指标值差距不大,最高的东部沿海地区为35.57,最低的大西北地区为13.17;2002年各经济区技术转移综合指标值总体水平最高,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最高的技术转移综合指标都在2002年,最高的东部沿海地区为60.53,但最低的大西北地区仅为3.81;2003年各地区技术转移综合指标值普遍偏低,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西南地区最低的技术转移综合指标值都在2003年,其中最高的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为34.67;2004年各地区技术转移综合指标值处于中游水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亚楠;魏海燕;李后卿;;基于知识获取的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年08期
2 方亚楠;魏海燕;李后卿;;基于知识获取的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年03期
3 吕亮雯;;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2008)》看广东的区域创新能力[J];广东科技;2009年23期
4 王一娟;;区域创新能力排出新座次[J];资料通讯;2004年06期
5 高洪才;董素梅;;“十五”以来辽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J];河南科技;2006年06期
6 闫丽霞;黄桂英;赵丽芳;;“十五”期间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29期
7 冉茂瑜;周彬;顾新;;“十五”期间四川区域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2期
8 张媛媛;张宗益;;创新环境、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系统性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12期
9 张颖华;张艳;;基于SWOT分析的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年09期
10 廖淑琼;;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初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春义;魏艳红;刘爱国;;新型焊接工艺设计专家系统[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2 王重鸣;陆兴海;王世潮;王叶毅;;决策知识结构获取与表征的多方法分析[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3 蒋文科;杨云森;许文华;邝朴生;;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知识获取系统[A];199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暨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4 马建军;陈文伟;;IDSS中知识获取的一种新方法[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翟忠平;王坚;凌卫青;;企业模型诊断系统(IEM-D)的规则知识获取[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二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辉;钱宗才;屈景辉;刘敬华;;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知识获取研究及应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7 王志海;胡学钢;胡可云;王漫;蔡智明;张奠成;;一种面向知识获取的数据库逆向工程方法[A];数据库研究进展97——第十四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7年
8 周强;陈祖舜;梅立军;;情境描述的构建方法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9 王孝蓉;;建设傣医药资源信息系统的设想[A];2005国际傣医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朱宏辉;陈定方;;知识获取与知识进化模型[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出炉[N];科技日报;2010年
2 记者 杨文利;2009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出炉江苏跃升第一[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3 王蕾;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全国第一[N];中国工业报;2010年
4 记者 王惜纯;区域创新能力 江苏居首北京第三[N];中国质量报;2010年
5 吴红梅;江苏区域创新能力首次跃居全国第一[N];新华日报;2010年
6 吴红萱 孙昂;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一[N];中国财经报;2010年
7 鲍仁;江苏创新能力居首位[N];扬州日报;2010年
8 吴国荣;江苏成为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最强地区之一[N];中国包装报;2010年
9 记者 陈磊;江苏区域创新能力首次跃居全国第一[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蔡玉高 代群 陈钢;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迅速提升三大启示[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风平;区域创新能力测评与提升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3 郝宇;基于Kolmogorov复杂性的知识获取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4 张方华;知识型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郭永洪;基于本体的鱼病知识获取与诊断推理集成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杨春立;产品知识管理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7 黎常;中外合资企业讨价还价、管理控制与知识获取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王立生;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周万生;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汤易兵;区域创新视角的我国政府—产业—大学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衍飞;江西省设区市区域创新能力及其提升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褚立波;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际测度[D];浙江大学;2010年
3 王海燕;基于中小企业产业网络的知识创新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张元发;基于本体的船舶领域知识获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马雪;基于本体的隐性知识管理系统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韩冠宇;智能化机械传动装置CAD系统[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7 杨继宏;人工智能技术在远程作业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8 黄国平;推理机与基于数据库知识获取“松耦合”的一个专家系统之设计和实现[D];暨南大学;2002年
9 李敦峰;可视化集成专家系统开发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10 王晓倩;机械产品设计知识库系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160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16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