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学位单位】:四川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F279.27
【部分图文】:
图 1.1 辽中南地区范围南地区基本由辽宁中部城市群和辽东半岛沿海经线为主轴,以沈阳——丹东高速公路(铁路)和北京边界的规划区。因此,辽中南地区包括辽宁省“十部城市群的 7 市、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的 3 市以、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丹东、盘锦 属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从地理位置来讲,盘锦与辽中南地区发展关系密切,经济联系日益频繁表 1-2 辽中南地区区域范围县(市) 区县、康平县、法库县和平、沈河、大东、皇姑、铁沈北新区、于洪兰店市、庄河市、长海县 中山、西岗、沙河口、甘井子台安县、岫岩县 铁东、铁西、立山、千山
后于我国的制度变迁;三大因素综合交错,造成了辽中南地区产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竞争力匮乏1.1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南地区产业结构为典型的二、三、一结构,三次产业比例为 8.7:珠三角地区也属于二、三、一结构,但同辽中南地区相比,这两重更低,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高。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相对优化二、一型,但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总体来讲,辽中南地区,虽然第一产业比重低于辽宁省和东北地区平均水平,但是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一比重仍然偏高;第二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大,由于辽中南地区在区位、自然资源、劳势,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对辽中南地区国民经济的影响任何产产业总体落后,该区域第三产业比重小的原因有二:一是第三产二是第二产业比重超高,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辽中南地区的第有优势,因此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的根源在于本身发展不足。
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对辽中南地区国民经济的影响任何产业三产业总体落后,该区域第三产业比重小的原因有二:一是第三产业;二是第二产业比重超高,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辽中南地区的第二具有优势,因此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的根源在于本身发展不足。图 2.1 辽中南地区与三大地区产业结构对比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来看,辽中南地区产业结构相对稳定,长期保持着构,第二产业比重仍然表现出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有下降趋势、在 10%左右。这一方面反应了辽中南地区良好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结构调整、优化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双红;;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2 赵映慧,修春亮;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展状况分析[J];城市问题;2005年03期
3 石奇;张继良;;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协调性[J];产业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4 张军涛;王新娜;;辽宁沿海经济带与内陆腹地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陈才,杨晓慧;东北地区的产业空间结构与综合布局[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3期
6 苗长虹;区域发展理论: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4期
7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8 李小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地理学报;1999年05期
9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10 李小建;跨国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研究[J];地理研究;199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侯志茹;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姚玉舟;资源型产业集群模式选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张会新;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翠鸿;山东半岛产业集群与城市群互动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锦;长株潭城市群制造业主导产业选择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贺伟光;关中城市群产业分工及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23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23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