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现代港口城市建设研究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552.7;F299.2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保雨;;论农业现代化点线面体循环经济道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2 毛广雄;;浅议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3 郭萍;;我国城市化综合测度的实证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4 童林旭;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道路[J];地下空间;2005年01期
5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J];地下空间;2005年03期
6 童林旭;;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指标体系[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7 饶会林,陈福军,董藩;双S曲线模型:对倒U型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林显鹏;现代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9 王颖;;论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滞后[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孔祥敏;城乡统筹发展:障碍及对策[J];长白学刊;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光庭;;试论构建宜居城市的几个关系[A];建设宜居城市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邹兆辰;;以科学发展观审视北京的城市现代化水平[A];地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刘玉娜;李洋;;创建宜居城市的初步探讨[A];2006中国科协年会9.2分会场——人居环境与宜居城市论文集[C];2006年
4 贺尊;;文凭信号: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张力[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李长青;郑燕;;中国循环型城市发展探讨[A];生态健康与循环经济——第二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皮立波;现代都市农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2 刘建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苗连山;大连市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彭红斌;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尹子民;工业企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6 厉伟;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持续利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7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8 刘静岩;房地产投资分析及其混沌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9 徐振川;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地域能源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10 王君;城市改造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勇;港口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动力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董朝辉;论转型经济过程中的政府干预[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李峰;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延边经济[D];延边大学;2001年
4 张海龙;我国大型引水工程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5 郑树霞;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6 罗遥;岳阳市城市资本营运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7 叶大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8 杨增海;甘井子区商贸物流系统规划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0年
9 吴红斌;武汉市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高鸿鹰;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理论模型与路径选择[D];湖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24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24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