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山东

发布时间:2020-09-22 19:49
   山东省是经济大省,2013年山东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6323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9094美元。按照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山东省经济发展阶段已处在工业化阶段的成熟期。为更好实现山东省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增强区域竞争力,山东省2013年8月份发布了《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范围包括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6市和泰安市的宁阳、东平两县,将根据发展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发展高地。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是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相关研究文献较少,一方面是因为西部经济隆起带规划提出较晚,而“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另一方面是因为“西部经济隆起带”所包含城市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像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就正在面临城市转型的巨大挑战。本文以城市群发展理论为依托,从近年来经济、税收数据及相互关系来观察和反映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现状,通过对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苏北经济区”的经济、税收总量、税收贡献率和消费总额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查找山东省东西部地区经济税收发展上的差距、“西部经济隆起带”六市和江苏“苏北经济区”等城市群之间的经济税收协同程度,在此基础上建立“西部经济隆起带”城市群(城市带)内部协同发展、城市群之间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对现状进行评估,以利于提出“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的合理建议、措施。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绪论。本部分在阐述论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第2章至第5章,是本文的分析和比较部分。在综述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经济隆起带”经济税收发展现状,比较了西部经济隆起带与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及苏北经济区的经济税收发展情况。第三部分:第6章至第7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构建了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经济税收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案例对西部经济隆起带经济税收发展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加快发展的政策及建议。一是优化需求结构,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二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四是坚持深化改革,鼓励发展各类市场主体。五是要加强税收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税收政策促进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职能作用。
【学位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F127
【部分图文】:

示意图,示意图,城市群,阶段


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经济税收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逐步发展的过程;第二,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由松散关联发展到紧密联系;第三,城市群内部分工合作由不成熟走向成熟,最终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第四,城市群的结构和功能趋于发展和完善;第五,中心城市由小到大,政府职能由综合走向管理。官卫华、姚士谋(2003)将城市群按发展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城市区域阶段、城市群阶段、城市群组阶段、大都市带阶段[1]。陈群元(2009)结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把城市群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雏形发育阶段、快速发育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艳芬;中国经济缘何可以“一枝独秀”[J];上海统计;2001年12期

2 张卫,孙功谦,叶南客;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文化协调发展需求的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江海学刊;2002年05期

3 程蹊,陈全功,尹宁波;“民工经济”初探[J];农业经济;2003年08期

4 姜锡东;中国传统经济的再评价问题[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01期

5 何蕾,何百根;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与中国的差距[J];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6 杨洋;试论老挝经济的发展及其制约因素[J];保山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7 殷克东;秦娟;张斌;王伟;;中部六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7年05期

8 朱斌;;对当前中国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一些认识——从投资与信贷角度分析[J];时代金融;2009年07期

9 韩艳梅;;关于延安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陈雷;;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几点认识[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09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明星;;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格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庄锴;李洪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3 金宁运;;广西经济新跨越的市场思考[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4 尹瑜;;用最前沿的理论 关注基层的发展——谈如何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胡淑恒;汪家权;;合肥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估[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唐占应;;统筹经济社会建设,促进贵州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邱丕群;;西部开发中陕西经济发展水平及潜力研究[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万载县政协民营经济专委会课题组;黎星;;关于提升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调查与思考[A];宜春市发展民营经济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杜庆;张明丽;;加快我国县域经济转型的路径研究[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10 胡玉平;;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综述[A];2010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福刚 孟宪江 李力;壮大县域经济是个系统工程[N];今日信息报;2004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杨志勇;庚寅年的中国经济仍充满猜想[N];海峡财经导报;2010年

3 夏杰长 李文秀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服务实体经济 发展现代服务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刘福刚 孟宪江 李力;壮大县域经济是个系统工程[N];经济日报;2004年

5 刘菊花 聂焱;量量城市总部经济体温[N];经理日报;2005年

6 鄢来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态势不会改变[N];中国信息报;2008年

7 黄良龙;着力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N];上饶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童芬芬;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值得预期[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刘宝芝 实习生 郭子源;让总部经济蓬勃生长[N];石家庄日报;2009年

10 曾康霖;如何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的放大式均衡[N];金融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仲崇文;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段彦飞;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巩海霞;教育投入的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4 杨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爱丽;论泰国旅游业发展及其对泰国经济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4年

6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智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非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8 刘兴赛;虚拟经济、制度嬗变与政府规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多鲁洪·哈地尔;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与保障体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龚晓菊;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明锡;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的实证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2 侯燕飞;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县域统筹城乡发展路径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3 周志敏;容桂发展总部经济的可行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聂坚;基于空间面板数据的流量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旭;山东省县域经济时空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松涛;城市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D];四川大学;2002年

7 何少芬;福建省水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8 李东光;基于经济安全的政府审计预警系统设计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9 谢昆;中国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10 李卓;江苏省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影响因素与发展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248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248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9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