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荆荆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299.27
【部分图文】:
中心城市作用,发挥核心城市聚集和辐射效应。第二,十随城市群发挥特色和优势,进行产业升级和对接,强阳的城市功能,推进两大城市群快速形成和发展。第三,和襄阳两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升两地综合实力,展,成为宜荆荆城市群、襄十随城市群的核心中心城市,门、十堰、随州等地的快速发展”。这些都为宜荆荆城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①。2010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大中小城市的发展,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抓好武汉城市荆城市群(宜昌、荆州、荆门)、襄十随城市群(襄樊、共同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至此,宜荆荆城市群概念群基本概况位置和行政区划市群地理位置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l工ESIS“大雁飞行”,故称作为“雁型”协调发展模式(以上海为核心,分别通沪杭线呈“雁型”向两端方向逐步延伸)。这个城市群形成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区域内有相同的城市之间有相互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彼此间的融合是形成这个城市群发展要因素,同时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的联合与长期相互合作也有较长的历史。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模式中,发展极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位于城市位置,并且这个发展极主要职责是引导城市群内部的物流、信息流、人流等多种流在整个城市群内部相互运作产生巨大的聚集与辐射作用。与此极作为区域的创新性前沿阵地,可以率先通过机制创新、体制创新、观念地向城市群其他区域传播新的技术和新的观念。同时,发展极和区域内其成一定的合理分工和发展层次,有利于协调各地的良性循环发展,避免造度内耗竞争等。
分工和合作也较为明确。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一直是西南地区市,重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港口城市,两地各有发都和重庆的经济基础、工业实力、城市建设总体水平都处在相同都的陆路交通,铁路优势好于重庆,重庆的水运交通和港口运输两地都己经具备一定的综合实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两地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共同做大做长株潭城市群“成长三角型”发展模式还有一些城市群的发展在区域空间结构表现上类似于“三角形”展模式里有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是要明显好于其他两个城市都要同时处于发展中,只有这样才被叫做“成长三角型”城。区域协调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城市群内部的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位,并且高于其他两个城市。所以,在城市群的区域协调发展中利用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这个模式城市之间的产业趋同和城市定位相同等缺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桦;施益军;张m[予;;长株潭城市群景观生态环境优化研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角度的思考[J];城市建筑;2013年20期
2 蔡立力;许顺才;张清华;;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提升(2008-2020)[J];城市规划通讯;2009年09期
3 罗波阳;;城市群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内涵、特征与路径[J];求索;2014年08期
4 年福华,姚士谋,陈振光;试论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组织[J];地理科学;2002年05期
5 刘鹏;;城市群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0年02期
6 蔡立力;许顺才;;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连同改革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J];城市规划通讯;2009年01期
7 朱英明;我国城市群区域联系发展趋势[J];城市问题;2001年06期
8 白云;关利平;;城市群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5年12期
9 彭晓玲;;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旅游整合模式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卢庆沙;;《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探索与实践[J];规划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锁利铭;;创新“多点多极”战略下城市群区域治理机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2 张衔春;吕斌;赵勇健;;国内外比较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治理机制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3 康雷;马海涛;;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创新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与空间分异[A];2017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4 谢国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探究[A];构建和谐社会的城乡规划——2005年全省城乡规划论文竞赛获奖论文集[C];2005年
5 赵文;;基于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制度探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赛男;;第七个国家级城市群诞生!涵盖5省30个市(名单)[A];对接京津——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绿色·发展·环境[一])论文集[C];2016年
7 ;国家发改委编制全国城市群规划[A];中国经济月报 2015年第7期[C];2015年
8 盛毅;;以深化改革推动城市群协调机制构建[A];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4届年会暨“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10 朱翔;;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胡秋菊邋通讯员 宋菊球;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调研组来常调研[N];常德日报;2007年
2 张清华;《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于1月1日起施行[N];湘潭日报;2008年
3 记者 易博文;《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明年1月1日起施行[N];湖南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李兆汝;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带来什么[N];中国建设报;2004年
5 彭楚舒邋通讯员 路标 江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草案)提请人大二审[N];湖南日报;2007年
6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黄南;南京应引领扬子江城市群区域发展[N];南京日报;2017年
7 本报记者 陈超良 通讯员 孙星林;我省拟制定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N];湘潭日报;2009年
8 刘燕娟 曾江 吕晶;长株潭城市群规划提升[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张智杰;《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获省政府正式批准[N];湘潭日报;2005年
10 记者 曾明辉;新版《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发布[N];湘潭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海洪;基于网络状主体的城市群区域规划政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郭书山;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朱政;基于有机生长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楚芳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6 刘振灵;资源基础型城市群时空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7 汤姚楠;东北振兴中的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7年
8 贾卓;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韩学文;湖南城市群林业建设对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10 王娟;中国城市群演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迎迎;湖北宜荆荆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寅;呼包鄂城市群区域发展中的政府协调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3 刘青锋;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公共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4 郭向宇;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冲突的形成机理及调控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秦长江;我国城市群区域内政府合作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6 李甜;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宾津佑;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创新平台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8 彭晓玲;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旅游整合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冰冰;提升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谈文翔;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行政协调机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32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32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