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廊坊市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发展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16:26
   高职教育是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要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这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及北京新机场的建设,廊坊市的航空产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办学机遇涌现,人才市场需求旺盛。以此同时,廊坊各高职院校的空乘专业建设在对接航空产业中面临诸多困难,生源少、师资差、就业难,其“高”需求与“低”人才供给的不匹配性严重影响着专业的建设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缘起。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以廊坊市高职院校的空乘专业发展为例,阐述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专业建设契合产业发展等相关概念和逻辑关系。本研究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产业聚集、课程理论等理论作为依据,从教育与经济、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四个层面展开研究,探讨在对接产业视角下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本研究分析了廊坊市航空产业的规划及落实情况,对照航空产业对于空乘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廊坊市高职教育新的发展政策,明确了空乘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接下来详细介绍廊坊市高职院校航空服务类专业的建设发展情况,经过深入调查与研究,梳理出影响空乘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总结出空乘专业对接航空产业失衡的深层次原因。研究最后力图建立稳定长效的调控体系,拟从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师资建设协同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发展对策,推动空乘专业建设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专业建设的相关理论,有助于廊坊市高职院校空乘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优化,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同时,本研究也为相似背景下的其他院校开设空乘专业提供了一个解决途径。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560-4;G712.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现状
        (二)国外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内容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
        (二)空乘专业
        (三)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
    二、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四)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关系
    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产业集群理论
    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区域性与开放性统一
        (二)适应性与前瞻性统一
        (三)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
        (四)必要性与可行性统一
第二章 廊坊市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建设现状与社会需求
    一、廊坊市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发展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二、廊坊市航空产业的规划及落实情况
        (一)廊坊区域兴建多座新机场
        (二)河北省与北京市共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
        (三)北京廊坊航空产业合作成果丰硕
        (四)发展空乘专业符合廊坊发展规划
    三、空中乘务岗位的内涵及发展前景
        (一)空中乘务的岗位要求
        (二)空中乘务岗位的发展机遇
    四、空中乘务岗位的人才需求分析
第三章 廊坊市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廊坊市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师资匮乏,专业建设举步维艰
        (二)实践教学设施不健全,影响教学效果
        (三)生源紧张,专业生存较为困难
        (四)社会认可度低,毕业生就业困难
    二、廊坊市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内涵建设水平较低,人才培养规格无法满足岗位需要
        (二)外部竞争激烈,办学规模较小
        (三)校企合作不够紧密,运行保障机制不到位
第四章 廊坊市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发展策略
    一、主动出击,紧贴产业发展,深化校企合作
        (一)创新现代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二)注重文化育人,将企业文化融入日常教学
        (三)主动对接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四)发挥办学优势,服务企业职工素质提升
        (五)发挥科研优势,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与应用技术研发
    二、课程导向,对接职业标准,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广泛开展调研,获取产业发展数据
        (二)对接职业标准,科学开发和评价课程
        (三)加大经费投入,建设优秀课程资源库
        (四)建立共享机制,做好实践课程的设备保障
        (五)重视实践,增加实践课程比重
    三、人才为本,开发引进渠道,加大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一)邀请京津两地优秀师资来校教学
        (二)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三)加大对既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力度
    四、协同创新,拓宽发展维度,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
        (一)争取京津两地高校落地合作
        (二)联合民办航空类院校共建空乘专业
        (三)联合社会培训机构,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燕君;吕良燕;;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高职学院专业设置结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25期

2 侯建军;;对接汽车产业 培育汽车专业群——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3 臧杨柳;徐明;;基于岗位需求的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年15期

4 王杭;;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的瓶颈与对策[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5 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03期

6 谢勇旗;;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养成[J];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01期

7 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22期

8 程云燕;;以工学结合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03期

9 高严明;;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及其现实意义[J];石油教育;2007年06期

10 毛才盛;;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对社会职业发展的要素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2833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33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7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