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联盟促进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合作开发的战略研究
【学位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F1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区域开放开发相关理论
1.1 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形战略”理论
1.2 区域竞争力理论
1.3 “输出基础”理论
1.4 结论
第二章 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2.1 三大经济圈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2.1.1 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现状
2.1.2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现状
2.1.3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2.1.4 三大经济圈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2.2 京津冀地区城市群定位和分工现状
2.3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3.1 京津冀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缺陷
2.3.2 京津冀地区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缺陷
2.4 结论
第三章 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竞争优势分析
3.1 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现状
3.2 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竞争优势分析
3.2.1 工业竞争力指数(CIP)
3.2.2 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衡量
3.2.3 测算结果
3.3 结论
第四章 京津冀地区合作开发存在的产业发展障碍
4.1 京津冀区域合作开发的两大难点
4.1.1 产业合作的缺位
4.1.2 京津合作的缺位
4.2 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3 结论
第五章 以产业联盟促进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合作开发战略
5.1 产业联盟的定义、内涵及宗旨
5.2 产业联盟的生成机理
5.3 构建产业联盟必须遵循的原则
5.4 产业联盟成功运行必须具备的外部条件
5.5 促进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
5.5.1 区域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5.5.2 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定位
5.6 结论
第六章 实现以产业联盟促进京津冀地区合作开发战略的有效运行机制
6.1 产业联盟的运行机制
6.1.1 专业分工互补性机制
6.1.2 基于信任的合作竞争机制
6.1.3 技术扩散和共享机制
6.1.4 创新机制
6.1.5 保障机制
6.2 实证研究
6.2.1 京津冀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定位
6.2.2 京津冀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联盟构建与运行
6.3 结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京津冀——区域物流大有可为[J];中国储运;2011年07期
2 本刊编辑部;;王军民副省长、倪光南院士为省云计算产业联盟揭牌[J];山东科学;2011年03期
3 吴巧丽;;产业联盟标准的调查与建议[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1年07期
4 ;简讯[J];工程机械;2011年06期
5 李芳;;延续绿色使命 引领低碳环保 天竹产业联盟精彩亮相中针会[J];纺织服装周刊;2011年10期
6 尕丁;;中国当代十大名窑产业联盟成立[J];收藏;2011年09期
7 何丰诺;;建立中国区域标识产业联盟[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5年09期
8 彭永芳;温孝卿;张会江;;京津冀地区物流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与发展模式[J];统计与决策;2011年12期
9 陶智勇;蔡进;;通信技术科研的若干发展阶段与经验[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9期
10 陈志卷;赵放;;京津冀地区物流节点层次划分研究[J];物流技术;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兴华;;京津冀周边县区劳动力转移研究[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刚;张连合;;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3 杨蔚东;张卫江;朱效荣;李慧;李民;王新春;柴彬;苑庆彬;李颖;高跃兰;杨雨;张宁;于明浩;孙增泰;赵春河;畅彦周;刘思绮;;2010年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8(2010~2011)[C];2011年
4 夏培鑫;李楠;张慧娟;滕国山;李钟模;;试论北京都市化发展与京津冀地区的关系[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菊香;;基于京津冀集群发展进程中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毕六合;赵彪;;优化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张永翊;任连娣;;依托京津冀都市群 加快推进廊坊市农业现代化[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穆瑞丽;;京津冀旅游合作的依据分析与机制构建[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9 孙旭霞;宋红梅;;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考[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10 周利敏;冯艳英;;经济辐射对周边的影响——以京津冀为例[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酝酿成立商务服务产业联盟[N];北京商报;2010年
2 本报通讯员 汤润清 本报记者 沈东坡;京津冀“连城诀”谋篇[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3 石培全 陈西艳;深化“依托京津冀”的认识[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4 记者 李韶辉;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加温[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记者 梁栋;京津冀距离越来越近了[N];证券日报;2005年
6 记者 尹涛;国家发改委推进京津冀经济共同发展[N];中国证券报;2004年
7 尹辉;推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N];大众科技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汤润清 张书泽;京津冀“连城诀”谋篇[N];河北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康华 逄锦聚;京津冀合作“坚冰”渐融[N];经济日报;2005年
10 记者 付昱佳;37个开放实验室搭建京津冀资源平台[N];北京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蕾;京津冀都市圈农产品物流系统优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马海龙;行政区经济运行时期的区域治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窦宗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李曼;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何永贵;基于循环经济的梯度推移和扩散理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6 郝大江;要素适宜度与其区域经济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郝玉龙;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王伟;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集合能效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王永刚;中国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10 朴银哲;延龙图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磊;以产业联盟促进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合作开发的战略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7年
2 秦杰;产业联盟组建及其风险规避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3 庞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分布和演变特征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孙广禄;京津冀地区户外人体舒适度的分析与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毕明;京津冀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李雪峰;石家庄建设京津冀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蔡洋;京津冀区域合作的政府博弈与政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8 张翼;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与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9 李敏;关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10 唐微;京津冀地区知识溢出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34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34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