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西部地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生态化导向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0 19:52
   区域可持续发展引发的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城镇体系布局的规划。为了保证区域产业发展所依赖的环境基础,为了减轻和缓和城镇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了使区域发展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和负面效应的最小化,最有效的干涉方式就是城镇体系自身空间组织合理及其空间布局的优化。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状态一方面直观地反映了城镇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状态以及城镇经济活动的空间属性,另一方面反映了生态环境条件的客观性。在任何地域空间、任何发展阶段,城镇腹地、经济和生态环境三者总是处于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中。城镇体系布局作为城镇体系发展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形成、演变和发展机制与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只有系统研究城镇体系与生态、经济的关系,才能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发展模式,进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资源的有序利用,改变现有的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基于这一理论本研究以我国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战略为背景,结合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对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布局战略和空间组织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区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是区域宏观背景下的复合系统。集中体现了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区域内的各个城镇之间以及城镇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城镇地理空间分布形式、集聚规模和集聚状态,具有一定空间结构和空间功能,受制于社会、经济和自然三大要素。  第二,区域布局遵从经济的地域梯度渗透规律,亦即城镇体系的布局按增长极城镇--边缘城市带--农村腹地呈同心圆作梯度分布,而不同梯度下的城镇经济呈现从高经济压向低经济压的渗透趋势。  第三,对西部地区城镇体系布局进行形成演化及发展趋势的分析表明,西部地区城镇体系布局形态的形成主要受区域自然环境的制约,自然环境为区域城镇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背景条件,从总体上制约着区域城镇群体的性质和空间结构。与此同时,所形成的城镇体系布局形态又反过来影响城镇所在的生态环境。  第四,城市化水平是构成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基础和前提。西部地区人地矛盾尖锐化的态势形成了有限的耕地对农村人口的强大推动力,促使非农产业转移需求的日益膨胀,从而构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空间扩大的主要动力机制。因此着力于这一发展特征来规划城镇经济发展空间,可有效引导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完善,弱化城镇化的负效应。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F299.2
【部分图文】:

示意图,地理系统,示意图,西部地区


第四章 西部地区城镇体系宏观布局的生态化模式构建 ·被,水系为西部生态地理的主导因素从宏观角度可将西部地区划分为 7 个生态地理如图 4-2[93]所示。(1)西北部干旱地区(S1),包括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北翼、塔里木与吐鲁番盆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与塔城盆地、伊犁盆地。该区主要受新疆所辖,主要问题是的限制性问题突出,土地退化严重。

城镇体系,布局模式,生态化,西部地区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的良性循环,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以及产业的基础资料与理论依据,最终为解决西部地区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区域内的经济要素状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不同的经济地带可产业配置状况,进而为城镇体系布局提供宏观规划的经济前提和实施依态地理系统分区理想模式的构建机制西部地区而言,基于区域生态适宜性,以生态学原理来构建宏观布局,城镇布局生态地理分区特征以及经济区布局特征的基础上完成。不同的的承载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地区较容易恢复,而有的一旦破坏便难以再西部进行区域整体宏观布局的研究中,首先应确定制约该区域发展的生征,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系统整体格局的定城镇发展空间与自然生态空间的镶嵌组合的适宜方案。根据以上所作的区的特点,西部地区的宏观城镇布局必须充分考虑生态因素以求得可镇布局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基质。出于此目的可构建西部城镇质――经济源四圈层模式。如图 4-3 所示。

域定位,城镇发展,西部地区,空间布局


第四章 西部地区城镇体系宏观布局的生态化模式构建 ·49·别是陕北地区,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草地退化,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经济构成了威胁。综合西部地区的生态地理分布情况,地形和环境对城镇体系分布的影响主要分布在以下区域[101-105]:贵州和广西的喀斯特地形区,新疆天上北麓荒漠绿洲交错带,兰(兰州)新(新疆)沙漠戈壁带,成都西部地区,关中平原南部的秦岭山地,西藏一江两河流域等,它们对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结合前面所划分的生态地理区划和经济地理分区,除去受地形和环境影响的县市外,就可得到西部地区城镇体系分布的城镇发展空间布局区域,参见图 4-4[77]。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卢琳;陕西省资源型城镇空间布局规划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D];长安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5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35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c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