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川渝地区产业结构与分工问题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4 00:47
   区域分工协作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已成为当今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导向。世界范围内的东盟十国自由贸易区、欧盟地区、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国内的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等区域,通过区域内产业分工协作,弱化贸易和要素流动壁垒,推进统一市场的建设,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了区域竞争力。川渝地区是我国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区域经济体,因“成渝经济区”与“成渝新特区”的称号而倍受各届关注。在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川渝两地发展的重点在于增强经济区域观念,通过构建合理化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竞争优势,携手并进、共同打造中国的重要增长极。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文献和理论基础上,以川渝地区产业结构总体状况为出发点,通过计算产业结构相似系数Sij发现川渝两地产业结构相似性依照“三次产业——工业——细分工业行业——产品”的顺序逐渐减弱,这为两地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建立合理分工化体系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Krugman系数、Hoover系数、LQ系数、Sijt系数与CRn系数,以比较优势、发展优势、集聚优势为视角,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入手,全方位考察了川渝两地的工业地方专业化水平和工业地方专业化行业,提出跨行政区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并在集群中推进分工深化将是未来川渝地区产业分工演进趋势;此外,本文还通过建立一个含有劳动、资本、区域分工与地方专业化生产的生产函数模型,对区域分工、地方专业化与川渝地区经济增长效应的进行了初步估算,实证结论显示川渝地区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本与劳动拉动的,地方专业化生产效应开始显现,但区域分工效应尚未发挥。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立足于实证分析、定量分析,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川渝地区产业结构、区域分工以及经济增长问题,有一些新见解,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限于本人的研究能力和视野,本文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限于统计数据,没能深入到细分行业乃至产品中研究分工;从产业链角度研究分工不够;实证模型还较为单一;等等。这些在今后研究中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学位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1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回顾及评述
        1.2.1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1.2.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1.2.2.1 国家角度
            1.2.2.2 区域角度
            1.2.2.3 川渝角度
        1.2.3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的简要评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及结构安排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2.1.1 产业、产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
        2.1.2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综述
            2.1.2.1 配第——克拉克定律
            2.1.2.2 库兹涅茨法则
            2.1.2.3 钱纳里和赛尔奎因的标准模型
            2.1.2.4 霍夫曼定理
            2.1.2.5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2.2 区域产业分工理论
        2.2.1 区域分工的内涵
        2.2.2 区域分工思想的理论综述
            2.2.2.1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2.2.2.2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2.2.3 H—O 要素禀赋理论
            2.2.2.4 琼斯的区域比较利益论
            2.2.2.5 赤松的雁行产业形态学说
            2.2.2.6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学说
            2.2.2.7 新经济地理理论
            2.2.2.8 新兴古典理论
    2.3 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分工的相互作用机制
第3章 川渝地区产业结构分析
    3.1 川渝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与工业化进程评价
        3.1.1 川渝地区产业结构总体水平
        3.1.2 川渝两地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3.1.3 川渝地区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3.1.4 川渝地区经济发展所处工业化阶段判断
    3.2 川渝两地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与互补性分析
        3.2.1 川渝两地产业层面的相似性与互补性
            3.2.1.1 三次产业层面
            3.2.1.2 工业门类层面
            3.2.1.3 工业细分行业层面
        3.2.2 川渝两地产品层面的相似性与互补性
        3.2.3 主要结论
    3.3 本章小节
第4章 川渝地区产业分工水平及未来演进趋势
    4.1 川渝地区产业分工的特征性事实描述
        4.1.1 川渝地区产业分工水平的历史考察
        4.1.2 川渝地区产业分工水平的现实状况
    4.2 川渝地区产业分工水平的实证分析——以工业为例
        4.2.1 相关说明
        4.2.2 川渝地区工业地方专业化水平分析
        4.2.3 川渝地区工业地方专业化行业分析
            4.2.3.1 比较优势的视角
            4.2.3.2 发展优势的视角
            4.2.3.3 集聚优势的视角
    4.3 基于实证分析结论的川渝地区工业地方专业化行业选择
    4.4 未来川渝地区产业分工演进趋势——在集群中推进分工深化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区域分工、地方专业化与川渝地区经济增长效应的初步估算
    5.1 计量模型的选取
    5.2 相关变量与数据说明
    5.3 对回归结果的解释与分析
        5.3.1 区域分工、地方专业化对川渝地区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分析
        5.3.2 区域分工、地方专业化对四川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分析
        5.3.3 区域分工、地方专业化对重庆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分析
        5.3.4 综合分析结论
    5.4 小结
主要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帆;蔡晓辉;;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制造业比较研究[J];学理论;2013年2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戈贞;基于区域分工视角的产业集群发展探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李名杰;川渝合作开拓南亚市场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0年

3 蒋建平;成渝两地工业分工与合作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4 陈鑫;渝西经济走廊制造业分工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5 程晓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制造业分工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82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82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c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