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网络化:关中—天水经济区空间发展策略及规划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4 01:12
   空间网络化是城市及区域空间演化的必然趋势,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及城乡组织形态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大、中、小各级城乡聚落的协同功能,促使其整体效能最大化;能够对信息化、生态化的当代空间发展目标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响应;还能够更好的发挥城镇群体的自组织与它组织机能。 本文从对网络的基本认知入手,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空间网络化的实证研究对象,在城市及区域两个空间层次上,以多学科研究的视角,运用融贯研究的方法,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空间网络化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与探讨。空间理论研究层面上,通过对经典城市空间模式及地域演进理论中网络化思想脉络的回顾,通过对新区域主义、新城市主义及后现代空间网络观的全面梳理,以系统理论作为空间网络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架构了以网络流组织、网络地域要素组织、网络内容要素组织为核心内容的空间网络化基础理论体系。空间分析方法层面上,在对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地空间体系及发展模式反思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网络联系机能分析、空间网络协调机能分析、空间网络要素机能分析、空间网络演化机能分析及对空间网络化综合指标的系统评价,结合历史过程考察、比较研究及案例分析,验证了该区域空间网络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了区域城镇空间网络分析的完整框架。空间组织对策层面上,以关中城市群为依托,借助“边缘区”、“亚中心极化”等理论视角,从“点”、“轴线”、“圈层”、“域面”等空间要素入手,结合信息、生态、生产要素的空间组织,提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部空间网络组织策略;以全国城镇与经济网络体系及对外开放格局演化趋势为依托,借助全球生产体系地域镶嵌等理论视角,结合全球、中国、西部、经济区周边等区域空间组织单元,提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外部空间网络衔接策略;以经济区内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及乡村聚落为依托,借助城乡网络融合、城乡一体化等理论视角,结合“交通组织”、“流域整合”、“黄土地形地貌因循利用”、“产业集聚”等空间组织手段,提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城乡空间网络协同策略;’以系统观点为依托,借助产业生态网络、创新网络、绿色廊道网络、矩阵管理模式等理论视角,结合网络分工组织、网络通道组织、生态网络组织、管制网络组织等系统组织内容,提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空间网络系统支撑策略。空间规划调控层面上,基于跨区域空间主体网络化的趋势,提出了包括规划目标机制转化、规划运行机制创新、规划编制体系完善的“网络时代”规划体制变革基本思路。
【学位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TU984.11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论文选题背景
    0.2 相关研究综述
    0.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0.4 研究内容框架
    0.5 研究创新之处
1 网络空间体系:当代城市及区域空间组织的理想形态
    1.1 网络概念梳理
        1.1.1 基本含义辨析
        1.1.2 概念层次释义
        1.1.3 基本特征综述
    1.2 “网络时代”透视
        1.2.1 网络时代的特征
        1.2.2 网络时代的空间性
    1.3 网络思维审视
        1.3.1 网络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
        1.3.2 网络思维方式主导下的城市竞争策略
        1.3.3 网络思维方式激发空间创新价值
    1.4 空间网络界定
        1.4.1 三个层面的基本划分
        1.4.2 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1.4.3 三个角度的概念界定
    1.5 空间网络化剖析
        1.5.1 网络化过程解析
        1.5.2 网络化机制辨析
        1.5.3 网络化效应透析
    本章小结
     注释
2 基础理论综述:空间网络相关研究的多维度审视
    2.1 关于空间网络化的当代理论思潮
        2.1.1 时空性凸显的空间网络观
        2.1.2 现代到后现代的空间网络观
        2.1.3 新区域主义的空间网络观
        2.1.4 新城市主义的空间网络观
    2.2 关于空间网络化的方法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是网络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2.2 系统理论基础上的空间网络研究方法
    2.3 关于空间网络化的经典理论支撑
        2.3.1 经典城市空间模式理论中的网络化思想源流
        2.3.2 经典地域结构演进理论中的网络化思想脉络
    2.4 关于空间网络化的核心理论框架
        2.4.1 关于空间网络“流”组织的理论体系
        2.4.2 关于空间网络地域要素组织的理论体系
        2.4.3 关于空间网络内容要素组织的理论体系
    本章小结
    注释
3 空间网络模式:城镇化进程中空间组织方式转换必然趋势
    3.1 历史过程考察
        3.1.1 城市演绎——网络化基础
        3.1.2 历史图景——网络化过程
    3.2 发展趋势考察
        3.2.1 空间背景转换——网络趋势性凸显
        3.2.2 空间要素转化——网络关联性增强
        3.2.3 空间范式转型——网络模式性确立
    3.3 经典案例考察
        3.3.1 全球城市群体网络化趋势
        3.3.2 国内城市群体网络化趋势
    3.4 空间战略考察
    3.5 研究本体考察
    本章小结
     注释
4 分析框架建构:网络化理念下空间分析方法的整合与创新
    4.1 空间网络联系机能分析
        4.1.1 分析框架
        4.1.2 案例分析
    4.2 空间网络协调机能分析
        4.2.1 分析框架
        4.2.2 案例分析
    4.3 空间网络要素机能分析
        4.3.1 分析框架
        4.3.2 案例分析
    4.4 空间网络演化机能分析
        4.4.1 分析框架
        4.4.2 案例分析
    4.5 空间网络综合指标评价
    4.6 空间网络发展现状反思
    本章小结
     注释
5 内部网络组织:网络体系建构的基础环节
    5.1 以关中天水城市群体为基础
    5.2 以各类空间地域要素为依托
        5.2.1 空间网络中的点要素组织
        5.2.2 空间网络中的圈层结构组织
        5.2.3 空间网络中的轴线要素组织
        5.2.4 空间网络中的域面形态组织
    5.3 以区域发展支撑要素为抓手
    5.4 以空间网络演化过程为脉络
    本章小结
     注释
6 外部网络衔接:网络功能优化的主导方向
    6.1 全球层次网络衔接
        6.2.1 全球网络化分工总体格局及其中国响应
        6.2.2 全球分工网络化镶嵌模式及其地域组织
        6.2.3 经济区全球网络衔接及其生产要素组织
    6.2 国家层次网络衔接
        6.2.1 城镇网络体系衔接
        6.2.2 经济网络格局衔接
    6.3 区域层次网络衔接
        6.3.1 面向西部层面的空间网络衔接
        6.3.2 面向东部层面的空间网络衔接
        6.3.3 面向周边地区的空间网络衔接
    本章小结
     注释
7 城乡网络整合:空间网络调控的全面深化
    7.1 网络形成机制
    7.2 网络要素组织
        7.2.1 以地形地貌为城乡网络组织基础
        7.2.2 以河流水系为城乡网络组织脉络
        7.2.3 以交通线路为城乡网络组织骨架
        7.2.4 以产业集聚为城乡网络组织目标
    7.3 小城镇网络组织
        7.3.1 建构特色小城镇网络
        7.3.2 建构生态小城镇网络
    7.4 乡村聚落组织
    7.5 城乡网络融合
        7.5.1 内涵与目标
        7.5.2 思路与抓手
        7.5.3 经验与思考
    本章小结
     注释
8 系统网络支撑:网络系统运行的整体思维
    8.1 网络分工组织
        8.1.1 网络分工背景
        8.1.2 产业(传统)网络整合
        8.1.3 创新网络优化
        8.1.4 职能网络衔接
    8.2 网络通道组织
        8.2.1 信息网络通道组织
        8.2.2 交通网络通道组织
        8.2.3 物流网络通道组织
        8.2.4 设施网络通道组织
    8.3 生态网络组织
        8.3.1 网络整体格局控制
        8.3.2 景观生态网络组织
        8.3.3 绿色廊道网络组织
    8.4 管治网络组织
        8.4.1 管治模式建构
        8.4.2 行政区划调整
    本章小结
     注释
9 规划模式响应:基于空间网络状主体的城乡规划变革
    9.1 运行体制的空间网络化应对
        9.1.1 空间网络化趋势形成的体制改革背景
        9.1.2 基于空间网络状主体的运行机制建构
        9.1.3 基于跨行政区网络整合运作机制创新
    9.2 编制体系的空间网络化响应
        9.2.1 空间网络化背景下的规划目标机制转化
        9.2.2 空间网络化背景下的规划编制体系完善
        9.2.3 空间网络化背景下的规划编制方法完善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目
表目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栋材;徐中民;王广玉;;关中-天水经济区空间流量经济分析——以铁路客运部门为例[J];冰川冻土;2009年01期

2 王云才;刘悦来;;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规划的空间模式应用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9期

3 薛俊菲;顾朝林;孙加凤;;都市圈空间成长的过程及其动力因素[J];城市规划;2006年03期

4 彭翀;;辽中城市群规划的空间格局研究[J];城市规划;2007年10期

5 陶希东;;中国跨界都市圈规划的体制重建与政策创新[J];城市规划;2008年08期

6 沈洁,张京祥;都市圈规划:地域空间规划的新范式[J];城市问题;2004年01期

7 荣玥芳;都市圈规划编制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4期

8 刘艳军;李诚固;孙迪;;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系统演化及驱动机制[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6期

9 陈修颖;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初探[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2期

10 刘红光;刘科伟;;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城镇等级—规模模型的分形构建及其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伯红;现代世界城市网络化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谢守红;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曹传新;大都市区形成演化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许玲;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5 夏显力;陕西关中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吴晓军;复杂性理论及其在城市系统研究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7 章志刚;现代物流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谷海洪;基于网络状主体的城市群区域规划政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蔡良娃;信息化空间观念与信息化城市的空间发展趋势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高中岗;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及其创新[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宁阳;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过程及运行机制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钟绵生;山东省东部城市群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兴中;空间集聚经济与西部城镇密集区的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学勤;信息化建设与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5 徐鹏;关中城市群内部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6 赵斌正;西安都市圈内咸阳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7 闫卫阳;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模型化与智能化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蔡彬彬;空间网络化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

9 陈平;市场经济体制下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创新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10 饶利林;城镇密集区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82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82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4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