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4 15:40
本文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运行全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阐明区域经济运行各阶段的发展规律,揭示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运行轨迹与现实矛盾,探索中国区域经济通过协调机制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全文以“由谁协调”——“协调什么”——“怎样协调”为主线,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在时空结合中诠释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突出区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重点探究区域经济结构的生态系统和形成机制,构建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理论框架和制度结构。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既保持总体的高效运转和快速增长,又促进各区域的协调发展,使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稳定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同时达到各区域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大体经历了一个从平衡发展到不平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过程。整个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衡发展;1978——1995年,以区域差距扩大为代价的非均衡发展;1995——2003年,初级阶段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3年至今,社会政策整合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文章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一般性分析
2.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
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构成
2.2.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外在要件
2.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内在要件
2.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理论及变迁
2.3.1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思路及评析
2.3.2 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理论的两种范式
第3章 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剖析
3.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特征及反思
3.1.1 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实际不平衡发展(1949年-1978年)
3.1.2 以区域差距扩大为代价的非均衡发展(1978年-1995年)
3.1.3 初级阶段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995年-2003年)
3.1.4 社会政策整合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3年至今)
3.2 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特征
3.2.1 主体特征:政府主导
3.2.2 结构特征:阶梯性不平衡
3.2.3 制度特征: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既有制度与应有制度之间的断裂
3.2.4 模式特征:“压缩-跳跃型”发展
第4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国际比较
4.1 美、英模式
4.1.1 两国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综述
4.1.2 两国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特征与评价
4.2 德、日模式
4.2.1 两国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综述
4.2.2 两国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特征与评价
4.3 发展中国家的模式
4.3.1 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综述
4.3.2 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个案
4.3.3 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特征与评价
4.4 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模式的定位
第5章 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理论构建
5.1 协调机制的问题框架
5.2 协调主体的组织与构成问题
5.2.1 反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体障碍
5.2.2 借鉴
5.2.3 建构
5.3 协调的客体问题
5.3.1 协调环境
5.3.2 协调对象
5.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问题
5.4.1 协调的理念、原则与整体战略
5.4.2 协调的结构与模式
5.4.3 协调的依据、手段与制度
5.5 总体模型的构建
第6章 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制度设计
6.1 制度建构的理念、原则
6.1.1 理念
6.1.2 制度建构的原则
6.2 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制度系统
6.3 协调主体的组织构成与机构设置
6.4 协调主体行为的环境评估制度
6.5 对象统筹与区域规划
6.6 协调战略的拟订
6.7 经济区域的结构安排
6.8 区域经济协调的时间规划安排
6.9 协调主体的手段设置
6.10 区域经济协调制度的规划与审查
第7章 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个案研究
7.1 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个案解析
7.1.1 东北老工业基地——追求经济振兴的协调机制
7.1.2 长江三角洲——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
7.1.3 湖南“长株潭一体化”——意图崛起的中部协调机制
7.1.4 重庆与新疆——在开发中实现自主发展的西部协调机制
7.2 中国当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个案的总结
第8章 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实证研究
8.1 区域经济协调机制框架下的区域贸易协调
8.1.1 区域贸易协调机制的一般原理
8.1.2 区域贸易协调机制的构成
8.2 转型期中国区域贸易发展的现状
8.2.1 区域贸易发展现状的统计学分析
8.2.2 区域贸易现状的问题揭示与原因分析
8.3 转型期中国区域贸易协调机制的构建
8.3.1 理论框架
8.3.2 制度构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2897852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文章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一般性分析
2.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
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构成
2.2.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外在要件
2.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内在要件
2.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理论及变迁
2.3.1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思路及评析
2.3.2 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理论的两种范式
第3章 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剖析
3.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特征及反思
3.1.1 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实际不平衡发展(1949年-1978年)
3.1.2 以区域差距扩大为代价的非均衡发展(1978年-1995年)
3.1.3 初级阶段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995年-2003年)
3.1.4 社会政策整合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3年至今)
3.2 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特征
3.2.1 主体特征:政府主导
3.2.2 结构特征:阶梯性不平衡
3.2.3 制度特征: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既有制度与应有制度之间的断裂
3.2.4 模式特征:“压缩-跳跃型”发展
第4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国际比较
4.1 美、英模式
4.1.1 两国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综述
4.1.2 两国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特征与评价
4.2 德、日模式
4.2.1 两国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综述
4.2.2 两国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特征与评价
4.3 发展中国家的模式
4.3.1 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综述
4.3.2 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个案
4.3.3 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特征与评价
4.4 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模式的定位
第5章 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理论构建
5.1 协调机制的问题框架
5.2 协调主体的组织与构成问题
5.2.1 反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体障碍
5.2.2 借鉴
5.2.3 建构
5.3 协调的客体问题
5.3.1 协调环境
5.3.2 协调对象
5.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问题
5.4.1 协调的理念、原则与整体战略
5.4.2 协调的结构与模式
5.4.3 协调的依据、手段与制度
5.5 总体模型的构建
第6章 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制度设计
6.1 制度建构的理念、原则
6.1.1 理念
6.1.2 制度建构的原则
6.2 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制度系统
6.3 协调主体的组织构成与机构设置
6.4 协调主体行为的环境评估制度
6.5 对象统筹与区域规划
6.6 协调战略的拟订
6.7 经济区域的结构安排
6.8 区域经济协调的时间规划安排
6.9 协调主体的手段设置
6.10 区域经济协调制度的规划与审查
第7章 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个案研究
7.1 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个案解析
7.1.1 东北老工业基地——追求经济振兴的协调机制
7.1.2 长江三角洲——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
7.1.3 湖南“长株潭一体化”——意图崛起的中部协调机制
7.1.4 重庆与新疆——在开发中实现自主发展的西部协调机制
7.2 中国当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个案的总结
第8章 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实证研究
8.1 区域经济协调机制框架下的区域贸易协调
8.1.1 区域贸易协调机制的一般原理
8.1.2 区域贸易协调机制的构成
8.2 转型期中国区域贸易发展的现状
8.2.1 区域贸易发展现状的统计学分析
8.2.2 区域贸易现状的问题揭示与原因分析
8.3 转型期中国区域贸易协调机制的构建
8.3.1 理论框架
8.3.2 制度构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2897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97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