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包鄂城市群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集群培育
发布时间:2020-12-26 16:51
在当代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以及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显著特性。城市群的聚集效应和扩散功能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呼包鄂城市群作为西部地区新型的城市群在起步阶段就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2009年GDP是1995年的15倍,占全区GDP的61.33%,在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还存在制约呼包鄂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因素及问题,主要是区域内部协调机制不健全,产业链短,内在联系不紧密;具有明显的产业同构化现象,整体竞争力不足;有较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压力。因此,呼包鄂城市群主导产业的确定和产业集群的培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呼包鄂城市群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原理,运用呼包鄂三市的2000~2008年的34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数据与内蒙古自治区同期34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数据,在Excel2007软件中计算了呼包鄂城市群、呼包鄂三市的各自的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运用呼包鄂三市的2007~2008年的34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相关数据与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投入产出表中数据,构建15...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呼包鄂城市群群区位图
改革开放以来,呼包鄂三市的规模、经济与文化等各个方面显著增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尤其是2000年以来,呼包鄂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速度更为显!公,图3一2、图3一3和图3一4反映了呼包鄂城市群1995一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op与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的时间序列变化情况。亿元600050004000300020001000…………………………………………………………………二二犷犷 犷犷 }}}}}}} iiiiiiiiiiiii琶琶 琶琶 琶琶 琶 ___///////门 门 _______日 日-..一 一///~月渭享象皿通 ::: 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20082009年份口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图3一2呼包鄂城市群生产总值历年变化图兀3000Q025000020000015000010000050000厂厂 }}}}}}}///。一。一日月月』通且 且 19951997199920012003口鄂尔多斯市.包头市 200520072009.呼和浩特市图3一3呼包鄂城市群人均生产总值历年变化图总量指标反映呼包鄂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人均GDP反映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也反映经济与人口之间的关系〔181。从图3一2、图3一3看出,呼包鄂城
鄂城市群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其比重呈波浪式下降趋势,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呈现出波动中大幅度上升趋势,特别是2001年以后上升幅度比较大,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图3一5),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具有“二三一”的特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及模式框架研究[J]. 徐境,石利高.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07)
[2]基于SSM的伊犁河流域主导产业选择定量化研究[J]. 陈忠升,陈亚宁,李卫红,陈亚鹏. 山地学报. 2010(02)
[3]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赤峰市产业结构分析[J]. 马莉,陆长东.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4]集群化背景下的内蒙古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对策研究[J]. 冯玉龙,赵云平,董杰.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8(04)
[5]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J]. 赵志成,曲延芬. 现代经济信息. 2008(06)
[6]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曹霞,杜婕.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7]偏离份额法在廊坊市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J]. 王大虎,李建磊,金浩.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8]内蒙古产业集群品牌化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 董秀春,王伟. 前沿. 2007(05)
[9]乌兰察布市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J]. 李百岁,宝音. 人文地理. 2007(02)
[10]城市化形成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 李丽萍,郭宝华. 中州学刊. 2006(05)
博士论文
[1]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张爱美.北京林业大学 2008
[2]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唐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穆岩.北京交通大学 2008
[3]经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大虎.河北工业大学 2007
[4]边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D]. 贾宝军.武汉理工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呼包鄂地区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D]. 郭海波.内蒙古大学 2010
[2]呼包鄂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演化机制[D]. 邬文艳.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3]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模式研究[D]. 冯翠平.中央民族大学 2007
[4]内蒙古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互动分析[D]. 胡喜贵.内蒙古大学 2007
[5]产业集群理论视角下的重庆北部新区产业发展研究[D]. 郭庆.重庆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40092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呼包鄂城市群群区位图
改革开放以来,呼包鄂三市的规模、经济与文化等各个方面显著增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尤其是2000年以来,呼包鄂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速度更为显!公,图3一2、图3一3和图3一4反映了呼包鄂城市群1995一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op与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的时间序列变化情况。亿元600050004000300020001000…………………………………………………………………二二犷犷 犷犷 }}}}}}} iiiiiiiiiiiii琶琶 琶琶 琶琶 琶 ___///////门 门 _______日 日-..一 一///~月渭享象皿通 ::: 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20082009年份口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图3一2呼包鄂城市群生产总值历年变化图兀3000Q025000020000015000010000050000厂厂 }}}}}}}///。一。一日月月』通且 且 19951997199920012003口鄂尔多斯市.包头市 200520072009.呼和浩特市图3一3呼包鄂城市群人均生产总值历年变化图总量指标反映呼包鄂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人均GDP反映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也反映经济与人口之间的关系〔181。从图3一2、图3一3看出,呼包鄂城
鄂城市群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其比重呈波浪式下降趋势,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呈现出波动中大幅度上升趋势,特别是2001年以后上升幅度比较大,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图3一5),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具有“二三一”的特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及模式框架研究[J]. 徐境,石利高.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07)
[2]基于SSM的伊犁河流域主导产业选择定量化研究[J]. 陈忠升,陈亚宁,李卫红,陈亚鹏. 山地学报. 2010(02)
[3]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赤峰市产业结构分析[J]. 马莉,陆长东.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4]集群化背景下的内蒙古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对策研究[J]. 冯玉龙,赵云平,董杰.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8(04)
[5]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J]. 赵志成,曲延芬. 现代经济信息. 2008(06)
[6]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曹霞,杜婕.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7]偏离份额法在廊坊市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J]. 王大虎,李建磊,金浩.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8]内蒙古产业集群品牌化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 董秀春,王伟. 前沿. 2007(05)
[9]乌兰察布市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J]. 李百岁,宝音. 人文地理. 2007(02)
[10]城市化形成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 李丽萍,郭宝华. 中州学刊. 2006(05)
博士论文
[1]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张爱美.北京林业大学 2008
[2]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唐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穆岩.北京交通大学 2008
[3]经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大虎.河北工业大学 2007
[4]边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D]. 贾宝军.武汉理工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呼包鄂地区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D]. 郭海波.内蒙古大学 2010
[2]呼包鄂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演化机制[D]. 邬文艳.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3]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模式研究[D]. 冯翠平.中央民族大学 2007
[4]内蒙古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互动分析[D]. 胡喜贵.内蒙古大学 2007
[5]产业集群理论视角下的重庆北部新区产业发展研究[D]. 郭庆.重庆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40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940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