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政策研究 ——基于现代生态农业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0-12-26 18:35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之路。目前,全球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形成规模化、特色化与专业化的产业区,而特色农业区域化发展已经是一个国家农业社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取向。同时,近20多年来,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广泛传播,可持续农业已经成为普遍认可的一种农业发展新趋势。随之,以“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取代“石油农业”的认识逐渐趋于统一。生态农业成了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21世纪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就。当前,我国西部如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初步显现,农业区域开发成效明显,甘肃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同时,我国西部如甘肃地区,是我国资源较富集地区,又是生态敏感区,更是经济欠发达区域;甘肃区域农业的发展,承受着加速区域农业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从而面临“两难选择”与严峻现实。日前,甘肃正在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而建设循环农业是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之一。为此,以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立足甘肃农业省情与西部...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核心概念与内涵
1.3.1 特色农业
1.3.2 现代农业
1.3.3 农业现代化
1.3.4 持续农业
1.3.5 循环农业
1.3.6 生态农业
1.4 文献述评
1.4.1 关于特色农业研究
1.4.2 关于农业现代化研究
1.4.3 国内外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数据选取
1.6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1.7 论文创新
1.7.1 论文研究特色与创新
1.7.2 论文研究不足
第二章 农业现代化理论
2.1 国外主要农业现代化理论
2.2 国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2.2.1 美国模式
2.2.2 日本模式
2.2.3 西欧模式
2.2.4 以色列模式
2.2.5 韩国模式
2.2.6 中国台湾模式
2.3 二次农业现代化理论
2.3.1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2.3.2 二次农业现代化理论
2.4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理论与甘肃实践
3.1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理论
3.1.1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3.1.2 竞争优势理论
3.1.3 农业区位理论
3.1.4 技术创新理论
3.1.5 农业产业化理论
3.2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主要模式
3.2.1 特色产品模式
3.2.2 景观农业模式
3.2.3 区位农业模式
3.2.4 工程农业模式
3.2.5 示范农业模式
3.2.6 循环农业模式
3.3 区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3.4 发展区域特色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取向
3.4.1 探索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3.4.2 中国农业现代化实践为区域农业现代化模式探索提供了经验.
3.4.3 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是区域现代农业模式探索的重要支撑
3.4.4 探索区域特色现代农业是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取向
3.5 甘肃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5.1 甘肃区域特色农业总体发展情况
3.5.2 甘肃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分析
3.5.3 甘肃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与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实践
4.1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4.2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探索
4.2.1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
4.2.2 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结构
4.3 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4.4 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4.5 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向
5.1 发展生态农业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基础
5.2 现代生态农业的提出
5.3 现代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5.4 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目标
5.5 现代生态农业是甘肃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导向
5.5.1 甘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
5.5.2 甘肃农业发展模式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5.5.3 甘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5.5.4 现代生态农业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5.5.5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甘肃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
6.1 推进农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6.2 创新农地制度与规模经营
6.2.1 甘肃区域特色农业规模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2.2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需要农地制度创新
6.3 优先发展农业公共产品供给
6.3.1 甘肃农业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6.3.2 特色农业发展要求农业公共产品的供给日益增强
6.3.3 创新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是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6.4 构建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6.4.1 甘肃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6.4.2 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链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6.5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6.5.1 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着力培育核心农户
6.5.2 以打造品牌为核心,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6.5.3 以产业特色为依托,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6.6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6.6.1 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6.2 甘肃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与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战略
6.6.3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是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区发展的战略举措
6.7 构建长效支农投入机制
6.7.1 政府财政投入机制
6.7.2 农业财政补贴机制
6.7.3 金融支持机制
6.7.4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6.8 推进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
6.8.1 推进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化具有重要意义
6.8.2 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的政策举措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与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J]. 杨敬宇,张汉燚,聂华林.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06)
[2]生态文明理念与循环经济新发展方式的分析[J]. 乔刚.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0(05)
[3]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J]. 周海荣,李晓娥.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05)
[4]西部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与农地制度变革[J]. 杨敬宇,聂华林. 贵州社会科学. 2010(04)
[5]困境与突破:构建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的长效机制[J]. 赵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6]现代农业、后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两型农村’与生态农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综述[J]. 檀学文. 中国农村经济. 2010(02)
[7]论西部边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健全[J]. 杨红英,彭家新.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1)
[8]西北五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 邵一珊,李豫新. 新疆农垦经济. 2010(02)
[9]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J]. 夏蕾,马友华,栾敬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0]论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变迁及优化路径[J]. 张波. 兰州学刊. 2010(01)
博士论文
[1]甘肃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及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 吕文广.兰州大学 2010
[2]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研究[D]. 张华.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3]生态文明的兴起及其对生态环境观的变革[D]. 赵成.中国人民大学 2006
[4]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 张新明.山东农业大学 2004
[5]闽东南区域特色农业的生态学研究——以漳州为例[D]. 程炯.福建师范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我国特色农业评价方法研究[D]. 韦文珊.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
本文编号:2940248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核心概念与内涵
1.3.1 特色农业
1.3.2 现代农业
1.3.3 农业现代化
1.3.4 持续农业
1.3.5 循环农业
1.3.6 生态农业
1.4 文献述评
1.4.1 关于特色农业研究
1.4.2 关于农业现代化研究
1.4.3 国内外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数据选取
1.6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1.7 论文创新
1.7.1 论文研究特色与创新
1.7.2 论文研究不足
第二章 农业现代化理论
2.1 国外主要农业现代化理论
2.2 国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2.2.1 美国模式
2.2.2 日本模式
2.2.3 西欧模式
2.2.4 以色列模式
2.2.5 韩国模式
2.2.6 中国台湾模式
2.3 二次农业现代化理论
2.3.1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2.3.2 二次农业现代化理论
2.4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理论与甘肃实践
3.1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理论
3.1.1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3.1.2 竞争优势理论
3.1.3 农业区位理论
3.1.4 技术创新理论
3.1.5 农业产业化理论
3.2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主要模式
3.2.1 特色产品模式
3.2.2 景观农业模式
3.2.3 区位农业模式
3.2.4 工程农业模式
3.2.5 示范农业模式
3.2.6 循环农业模式
3.3 区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3.4 发展区域特色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取向
3.4.1 探索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3.4.2 中国农业现代化实践为区域农业现代化模式探索提供了经验.
3.4.3 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是区域现代农业模式探索的重要支撑
3.4.4 探索区域特色现代农业是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取向
3.5 甘肃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5.1 甘肃区域特色农业总体发展情况
3.5.2 甘肃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分析
3.5.3 甘肃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与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实践
4.1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4.2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探索
4.2.1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
4.2.2 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结构
4.3 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4.4 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4.5 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向
5.1 发展生态农业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基础
5.2 现代生态农业的提出
5.3 现代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5.4 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目标
5.5 现代生态农业是甘肃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导向
5.5.1 甘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
5.5.2 甘肃农业发展模式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5.5.3 甘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5.5.4 现代生态农业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5.5.5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甘肃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
6.1 推进农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6.2 创新农地制度与规模经营
6.2.1 甘肃区域特色农业规模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2.2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需要农地制度创新
6.3 优先发展农业公共产品供给
6.3.1 甘肃农业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6.3.2 特色农业发展要求农业公共产品的供给日益增强
6.3.3 创新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是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6.4 构建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6.4.1 甘肃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6.4.2 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链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6.5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6.5.1 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着力培育核心农户
6.5.2 以打造品牌为核心,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6.5.3 以产业特色为依托,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6.6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6.6.1 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6.2 甘肃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与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战略
6.6.3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是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区发展的战略举措
6.7 构建长效支农投入机制
6.7.1 政府财政投入机制
6.7.2 农业财政补贴机制
6.7.3 金融支持机制
6.7.4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6.8 推进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
6.8.1 推进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化具有重要意义
6.8.2 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的政策举措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与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J]. 杨敬宇,张汉燚,聂华林.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06)
[2]生态文明理念与循环经济新发展方式的分析[J]. 乔刚.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0(05)
[3]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J]. 周海荣,李晓娥.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05)
[4]西部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与农地制度变革[J]. 杨敬宇,聂华林. 贵州社会科学. 2010(04)
[5]困境与突破:构建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的长效机制[J]. 赵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6]现代农业、后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两型农村’与生态农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综述[J]. 檀学文. 中国农村经济. 2010(02)
[7]论西部边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健全[J]. 杨红英,彭家新.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1)
[8]西北五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 邵一珊,李豫新. 新疆农垦经济. 2010(02)
[9]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J]. 夏蕾,马友华,栾敬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0]论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变迁及优化路径[J]. 张波. 兰州学刊. 2010(01)
博士论文
[1]甘肃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及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 吕文广.兰州大学 2010
[2]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研究[D]. 张华.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3]生态文明的兴起及其对生态环境观的变革[D]. 赵成.中国人民大学 2006
[4]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 张新明.山东农业大学 2004
[5]闽东南区域特色农业的生态学研究——以漳州为例[D]. 程炯.福建师范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我国特色农业评价方法研究[D]. 韦文珊.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
本文编号:2940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940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