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期反经济周期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7 22:49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挣脱社会主义无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桎梏,经济周期波动研究逐渐居于宏观经济研究的中心位置。研究周期波动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经济的剧烈波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必然要求利用反经济周期去削弱或抵消周期波动的负面影响。这也是我国政府转变经济职能,改善宏观调控的一项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几起几落,周期波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反经济周期也必然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因此,着力探讨和专门研究我国转型期的反经济周期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急需和实践的迫切要求,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论文全面研究了中国转型期的反经济周期问题。反经济周期是一个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消除经济周期给国家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各项经济、政治措施,从而促进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和发展的调控经济行为。本论文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在中国转型期,经济周期具有其鲜明的特殊性,这不仅是市场运行本身的失灵所引起,而且是由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所引发的。这些矛盾的形成既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基本因素,也有中国...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波动曲线
而且表现在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多方面。由于资源价格低廉,企业往往倚重这种价格优势参与经济竞争,而不会自觉有效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等,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这一点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出口产品多属于低附加值和低科技含量。由于很多资源的定价权属于国家控制,因此,这问题从根本上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例如,石油产品的价格。
期无活的农民等等,实际失业率恐怕远远高于显性失业率。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根据转型期《中国统计年鉴》中GDP增长率与零售商品价格总指数,绘成图2一2,图中a、b部分为“滞胀区”。“滞胀”作为70年代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顽症”,其阴影出现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并在转型期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的n、班周期中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由于通胀与结构失衡之间存在周期性“滞胀结构陷阱”,③滞胀极易周期性出现,并可能酿成经济危机。因此,反经济周期面临更大的挑战。图2一2:转型期的两个滞胀区(a、b部分)四、转型期经济周期中的新兴现象:通缩。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②《上海经济研究》1995年6期。③毕大川、刘树成主编:《经济周期与预警系统》,科学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第39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造现代企业制度的税收政策取向[J]. 黄衍电. 财政研究. 1997(09)
[2]人民币汇率、利率与套利资本流动[J]. 孙明春,张萍. 金融研究. 1997(08)
[3]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的投资问题[J]. 鲍明. 投资研究. 1997(08)
[4]中国的货币化进程、金融控制及改革困境[J]. 张杰. 经济研究. 1997(08)
[5]中国通货膨胀的持续性及其与利率的关系[J]. 钱放. 金融研究. 1997(07)
[6]我国是否需要一个外资替代政策——关于国内人民币资金、外汇资金和利用外资的协调问题[J]. 韩文秀. 宏观经济管理. 1997(07)
[7]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关系的博弈分析[J]. 陈学彬. 经济研究. 1997(07)
[8]中国货币流通量增长率的实证分析——对“货币化”假说的验证[J]. 梁国勇. 金融研究. 1997(06)
[9]对国家开发银行融资矛盾的分析及对策建议[J]. 陶增骥,柯小星. 投资研究. 1997(06)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张卓元. 经济研究. 1997(06)
本文编号:2942641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波动曲线
而且表现在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多方面。由于资源价格低廉,企业往往倚重这种价格优势参与经济竞争,而不会自觉有效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等,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这一点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出口产品多属于低附加值和低科技含量。由于很多资源的定价权属于国家控制,因此,这问题从根本上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例如,石油产品的价格。
期无活的农民等等,实际失业率恐怕远远高于显性失业率。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根据转型期《中国统计年鉴》中GDP增长率与零售商品价格总指数,绘成图2一2,图中a、b部分为“滞胀区”。“滞胀”作为70年代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顽症”,其阴影出现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并在转型期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的n、班周期中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由于通胀与结构失衡之间存在周期性“滞胀结构陷阱”,③滞胀极易周期性出现,并可能酿成经济危机。因此,反经济周期面临更大的挑战。图2一2:转型期的两个滞胀区(a、b部分)四、转型期经济周期中的新兴现象:通缩。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②《上海经济研究》1995年6期。③毕大川、刘树成主编:《经济周期与预警系统》,科学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第39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造现代企业制度的税收政策取向[J]. 黄衍电. 财政研究. 1997(09)
[2]人民币汇率、利率与套利资本流动[J]. 孙明春,张萍. 金融研究. 1997(08)
[3]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的投资问题[J]. 鲍明. 投资研究. 1997(08)
[4]中国的货币化进程、金融控制及改革困境[J]. 张杰. 经济研究. 1997(08)
[5]中国通货膨胀的持续性及其与利率的关系[J]. 钱放. 金融研究. 1997(07)
[6]我国是否需要一个外资替代政策——关于国内人民币资金、外汇资金和利用外资的协调问题[J]. 韩文秀. 宏观经济管理. 1997(07)
[7]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关系的博弈分析[J]. 陈学彬. 经济研究. 1997(07)
[8]中国货币流通量增长率的实证分析——对“货币化”假说的验证[J]. 梁国勇. 金融研究. 1997(06)
[9]对国家开发银行融资矛盾的分析及对策建议[J]. 陶增骥,柯小星. 投资研究. 1997(06)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张卓元. 经济研究. 1997(06)
本文编号:2942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942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