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新时期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和脱贫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1-01-25 06:03
  我国中部地区是贫困地区最多的区域之一,这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较差,贫困现象突出,众多仍是国家和省(区)级贫困县,它们的发展会直接关系到新时期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推进和中部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而目前学术界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大多限于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研究,贫困地区县域研究较为薄弱,专门将中部贫困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发展问题的成果较少。本文首先在对现有文献归纳总结的基础之上,结合中部贫困县的划定标准和中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中部及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做了分析。然后通过对贫困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以及中部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定了对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主要影响作用的因素有资本投入、劳动力水平、人力资本、财政支出、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并运用跨区域增长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资本投入、人力资本、城镇化水平和非农产业所占比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财政支出和劳动力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成负相关。其中,人力资本对中部贫困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而财政支出结构的负影响最大。最后在对国外治贫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实证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研究评价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近代西方经济学贫困理论
        2.1.1 亚当·斯密的贫困理论
        2.1.2 马尔萨斯的贫困理论
    2.2 当代西方经济学贫困理论
        2.2.1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2.2 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2.2.3 缪尔达尔的“循环因果关系”理论
        2.2.4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2.3 区域经济理论
        2.3.1 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
        2.3.2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2.3.3 梯度理论
        2.3.4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4 新经济增长理论
第3章 新时期中部及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1 新时期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1.1 经济发展
        3.1.2 产业结构
        3.1.3 劳动力资源
        3.1.4 对外贸易
    3.2 新时期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2.1 中部贫困地区范围
        3.2.2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4章 新时期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因素指标的确立
    4.2 计量模型的构建
    4.3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1 数据描述
        4.3.2 单位根检验
        4.3.3 协整检验
        4.3.4 相关性分析
        4.3.5 Hausman检验
        4.3.6 面板回归
    4.4 实证结果分析
第5章 新时期中部贫困地区脱贫路径选择
    5.1 国外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经验
        5.1.1 美国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
        5.1.2 意大利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
        5.1.3 法国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
        5.1.4 日本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
        5.1.5 印度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
        5.1.6 巴西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
    5.2 各国贫困落后地区开发经验对我国治贫的启示
    5.3 新时期中部贫困地区脱贫路径选择
        5.3.1 推进政府改革
        5.3.2 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保障
        5.3.3 产业结构调整
        5.3.4 加大资本投资和融资力度
        5.3.5 调整财政税收政策
        5.3.6 调整就业结构
        5.3.7 针对山区县的扶贫政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最低工资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基于中国农民工的实证分析[J]. 罗小兰.  经济科学. 2011(03)
[2]发展、分配对反贫困的影响:2002—2010[J]. 杨颖.  华东经济管理. 2011(05)
[3]河南贫困地区尽快脱贫的思路与建议[J]. 喻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02)
[4]中国农村反贫困过程中政府作用研究[J]. 赵敬丹,李娜.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5]新时期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重新审视[J]. 苏树厚,徐刘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0(03)
[6]中国农村返贫困境分析与可持续扶贫探索[J]. 吴晓俊.  求实. 2010(06)
[7]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根源探究[J]. 韩春.  经济研究导刊. 2010(16)
[8]中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法规研究[J]. 许林.  生态经济. 2010(06)
[9]2000~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对贫困减少的作用:一个全国和分区域的实证分析[J]. 李小云,于乐荣,齐顾波.  中国农村经济. 2010(04)
[10]中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生活宽裕”的调查与思考[J]. 刘汉成,程水源.  湖北社会科学. 2010(03)

博士论文
[1]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农村贫困[D]. 祝伟.兰州大学 2010
[2]考虑环境因素的中部县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及发展模式转变研究[D]. 林寿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3]中西部欠发达区域特色资源产业化模式研究[D]. 时岩.江西财经大学 2009
[4]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赖应辉.福建农林大学 2008
[5]中国转型时期城市贫困问题研究[D]. 高云虹.华中科技大学 2007
[6]中国转型时期城镇贫困测度研究[D]. 陈立中.华中科技大学 2007
[7]新时期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D]. 文秋良.华中农业大学 2006
[8]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贫困的减少[D]. 李石新.华中科技大学 2006
[9]中国经济转型期城镇贫困问题研究[D]. 徐充.吉林大学 2005
[10]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政策支撑研究[D]. 吴国春.东北林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中部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 傅小丹.江西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98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998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a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