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测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2 10:35
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城市群。城市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群区域是由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其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与国外城市群相比,国内城市群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机制,且区域内政府间缺乏协调,所以在城市群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不协调现象,例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只有对城市群进行整体协调,才能大大提升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本文以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区域系统的角度出发,运用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关中城市群的协调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了关中城市群的发展现状,概括总结了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五个系统的发展情况,发现关中城市群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诸如人口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趋同、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等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然后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关中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采用频...
【文章来源】: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框架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1.1 均衡增长理论
2.1.2 非均衡发展理论
2.2 城市群相关理论
2.2.1 城市群的概念及特征
2.2.2 城市群空间结构理论
2.2.3 城市群协调管理模式
2.3 协调发展相关理论
2.3.1 协调的概念和内涵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3.4 协调测度指标与方法综述
3 关中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3.1 关中城市群的界定
3.2 关中城市群人口分析
3.2.1 关中城市群人口总量分析
3.2.2 关中城市群人口结构分析
3.3 关中城市群经济发展状况
3.3.1 关中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3.3.2 关中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
3.3.3 关中城市群经济地域结构分析
3.4 关中城市群社会发展状况
3.4.1 关中城市群生活质量方面
3.4.2 关中城市群基础设施方面
3.5 关中城市群环境条件分析
3.5.1 关中城市群固体环境质量分析
3.5.2 关中城市群水环境分析
3.5.3 关中城市群大气环境质量分析
3.6 关中城市群自然资源分析
3.6.1 关中城市群土地资源分析
3.6.2 关中城市群水资源分析
3.6.3 关中城市群旅游资源分析
3.6.4 关中城市群矿产资源分析
4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与模型建立
4.1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1 城市群区域系统分析
4.1.2 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与功能
4.1.3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1.4 指标选取的方法
4.1.5 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4.2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的测度方法及模型建立
4.2.1 常用的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4.2.2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方法及模型确定
4.2.3 关中城市群发展协调性测度方法及模型确定
5 关中城市群发展的协调性测度及分析
5.1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5.1.1 人口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5.1.2 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5.1.3 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5.1.4 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5.1.5 资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5.1.6 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5.1.7 关中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
5.2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
5.2.1 关中城市群发展协调系数计算
5.2.2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对比分析
5.3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5.3.1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3.2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
6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对策
6.1 优化关中城市群空间体系
6.2 关中城市群人口发展对策
6.3 关中城市群经济发展对策
6.4 关中城市群社会发展对策
6.5 关中城市群环境对策
6.6 关中城市群资源对策
6.7 建立区域协调机构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硕士论文
[1]城市群系统协调发展测度及优化对策研究[D]. 潘子策.重庆大学 2017
[2]区域生态环境背景下煤矿区水土资源协调利用研究[D]. 董丽丽.中国矿业大学 2015
[3]基于经济联系视角的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吴晓薇.郑州大学 2013
[4]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研究[D]. 杨牡丹.华东师范大学 2013
[5]长株潭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促进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D]. 王君.湖南师范大学 2012
[6]城市群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周敏.长安大学 2011
[7]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冲突的形成机理及调控模式研究[D]. 郭向宇.湖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14551
【文章来源】: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框架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1.1 均衡增长理论
2.1.2 非均衡发展理论
2.2 城市群相关理论
2.2.1 城市群的概念及特征
2.2.2 城市群空间结构理论
2.2.3 城市群协调管理模式
2.3 协调发展相关理论
2.3.1 协调的概念和内涵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3.4 协调测度指标与方法综述
3 关中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3.1 关中城市群的界定
3.2 关中城市群人口分析
3.2.1 关中城市群人口总量分析
3.2.2 关中城市群人口结构分析
3.3 关中城市群经济发展状况
3.3.1 关中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3.3.2 关中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
3.3.3 关中城市群经济地域结构分析
3.4 关中城市群社会发展状况
3.4.1 关中城市群生活质量方面
3.4.2 关中城市群基础设施方面
3.5 关中城市群环境条件分析
3.5.1 关中城市群固体环境质量分析
3.5.2 关中城市群水环境分析
3.5.3 关中城市群大气环境质量分析
3.6 关中城市群自然资源分析
3.6.1 关中城市群土地资源分析
3.6.2 关中城市群水资源分析
3.6.3 关中城市群旅游资源分析
3.6.4 关中城市群矿产资源分析
4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与模型建立
4.1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1 城市群区域系统分析
4.1.2 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与功能
4.1.3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1.4 指标选取的方法
4.1.5 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4.2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的测度方法及模型建立
4.2.1 常用的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4.2.2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方法及模型确定
4.2.3 关中城市群发展协调性测度方法及模型确定
5 关中城市群发展的协调性测度及分析
5.1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5.1.1 人口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5.1.2 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5.1.3 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5.1.4 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5.1.5 资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5.1.6 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5.1.7 关中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
5.2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
5.2.1 关中城市群发展协调系数计算
5.2.2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对比分析
5.3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5.3.1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3.2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
6 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对策
6.1 优化关中城市群空间体系
6.2 关中城市群人口发展对策
6.3 关中城市群经济发展对策
6.4 关中城市群社会发展对策
6.5 关中城市群环境对策
6.6 关中城市群资源对策
6.7 建立区域协调机构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硕士论文
[1]城市群系统协调发展测度及优化对策研究[D]. 潘子策.重庆大学 2017
[2]区域生态环境背景下煤矿区水土资源协调利用研究[D]. 董丽丽.中国矿业大学 2015
[3]基于经济联系视角的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吴晓薇.郑州大学 2013
[4]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研究[D]. 杨牡丹.华东师范大学 2013
[5]长株潭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促进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D]. 王君.湖南师范大学 2012
[6]城市群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周敏.长安大学 2011
[7]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冲突的形成机理及调控模式研究[D]. 郭向宇.湖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14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014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