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轨道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以陕甘宁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08 02:52
  轨道交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毋庸置疑,其发展格局及覆盖面对沿线地区的发展往往会产生深远影响。陕甘宁地区长期以来受制于地理区位及经济条件的制约,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足,部分地市、县域尚未开通铁路,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随着《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及《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相继实施与批复,陕甘宁地区迎来新一轮的铁路建设高潮,铁路建设对于促进革命老区开发、提升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现有的经济发展和路网分布状况,研究该区域内轨道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耦合作用关系,并对路网规划及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做出科学评判,对于判断区域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合理安排铁路建设时机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为此,论文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构建陕甘宁地区轨道交通与区域经济耦合模型对区域内的轨道交通分布现状及近10年的客货运量、以地(州)市为单位的10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并对经济发展和轨道交通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定性分析。为科学定量评价相互作用关系,将轨道交通与区域经济视为耦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 

【文章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轨道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以陕甘宁地区为例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

铁路网,铁路


轨道交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研究(以陕甘宁地区为例)-2-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的网络格局,以提高对扶贫脱贫、地区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保障能力[2-3]。图1.2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示意我国铁路建设的重心正在从东部地区逐渐向中西部转移以扩大铁路覆盖面,在发挥铁路对经济的带动作用的同时实现脱贫富民的作用。革命老区曾为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是由于受到自然、地理区位及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快陕甘宁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改变老区相对落后的经济面貌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该区域内拥有极为丰富的包括煤炭、石油等在内的矿产资源以及极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但是受限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落后使得老区内经济社会的发展难以突破瓶颈[4-6]。《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2~2020)提出要重点建设贯通老区内外铁路通道建设工作的要求以加强区域内外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7]。自规划实施以来,老区境内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资源通道西平线、天平线,干线铁路宝兰客专均已投产运营,银西高铁银川至吴忠段于2019年底投产运营,将于2020年底全线建成通车;规划线路平凉至庆阳、庆阳至黄陵、白银至会宁至平凉铁路以及西安-阎良-富平-铜川等城际铁路也都进入可研阶段,上述线路的建成投产将使得区域内的路网格局进一步完善,老区实现“铁路自由”指日可待。

时间序列,陕甘宁,据点,路网


兰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图1.3陕甘宁红色据点与路网分布示意《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中明确从脱贫攻坚和红色教育的层面强调了红色旅游的功能作用[8],并指出,需要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以及革命老区振兴的政治任务与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着重发挥红色旅游的脱贫富民功能。陕甘宁区域内红色据点星罗棋布,以三省交汇处的陕甘宁边区分布最为密集,而革命老区到周边主要城市的轨道交通体系尚且不够完善,这使得红色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同时极大地制约了周边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对老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铁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所在[9-12],诸多学者的研究多为在现状或是过去某时间节点基础上的纵向、横向比较,抑或是基于时间序列对经济发展数据进行预测,这些研究方法已难能适应于对陕甘宁经济发展状况的进一步探讨;针对《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规划的出台实施,对该地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发展做出合理规划,让轨道交通更好地契合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反向刺激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使两者的共生关系向最优化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为宏观研究这一问题,将研究对象拓展至陕甘宁三个省域,探讨并论证轨道交通网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以期寻求轨道交通与经济发展和红色教育相结合的轨道交通网络格局。


本文编号:30232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0232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c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