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产业发展与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4 19:51
贫困县发展问题是我国县域经济和贫困研究的焦点和难点。2006年,仅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约占我国2862个县市总数的21%)就覆盖了1266万农村贫困人口,约占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59%,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0-15年。故此,加快贫困县的脱贫步伐,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自1986年中央政府确定了第一批国家级贫困县以来,国内学者围绕如何完善政府的扶贫开发机制,加快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贫困县要实现稳定脱贫和持续发展,必须培育起有竞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针对贫困县当前存在的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双重低下的困境,笔者以提升产业可持续竞争力为切入点对贫困县产业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提升贫困县的产业可持续竞争力有利于实施开发式扶贫,加快贫困地区的缓贫步伐;有利于增强贫困县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有利于强化产业支撑,推动贫困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增强贫困县的自我发展能力,为政府进行有效扶持奠定基础。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西方竞争力理论为指导,借鉴竞争力分析的基本框架,运用规范...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一、贫困和贫困县的内涵
二、竞争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三、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产业竞争力的源泉理论
一、经济学关于竞争力源泉的分析路线
二、产业竞争力的源泉理论
第三节 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模型
一、国家(区域)竞争力分析模型
二、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模型
第三章 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节 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一、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指标测评
二、贫困县产业竞争的发展阶段定位
第二节 贫困县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发展的生产、交易成本增加
二、要素支撑薄弱,产业发展的要素持续投入能力低下
三、体制创新滞后,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开放化水平偏低
四、思想观念落后,产业发展受“贫困文化”的束缚严重
五、扶持功能弱化,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六、生态约束明显,优势产业的选择空间受限
第四章 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模型
第一节 核心因素:结构优化力
一、产业结构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能力
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骨干企业成长能力
三、产业空间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发展能力
第二节 动力因素:产业创新力
一、技术创新能力
二、制度创新能力
第三节 支撑因素:环境打造力
一、生产要素投入能力
二、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能力
三、政府功能优化能力
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第五章 提升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第一节 在资源环境承载范围内,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
一、推动农业的特色化、产业化和生态化发展
二、以国家扶持和扩大开放为“杠杆”,推动工业的新型化发展
三、立足资源环境优势,加快劳务输出、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节 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打造产业“增长极”
一、加快特色民营经济成长,为产业集群形成打造企业基础
二、建设工贸园区,为产业集群形成打造空间载体
三、培育骨干企业,完善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网络
四、因地制宜,选择科学的产业集群培育模式
第三节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一、建设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提高农业创新能力
二、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工业创新能力
三、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第四节 加快制度创新,完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体系
一、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缓解资本短缺的“瓶颈”制约
二、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发挥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
三、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增强产业的外部市场开拓能力
第五节 强化政府对贫困县产业发展的扶持功能
一、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
二、稳定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
三、健全对贫困县的生态补偿机制,培养替代产业
第六章 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分类分析
第一节 河北省贫困县的分布概况
第二节 河北省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一、河北省贫困县主要经济指标的横向比较
二、河北省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指标测评
第三节 生态功能县-环首都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研究
一、环首都贫困县面临“贫困与生态恶化并存”的困境
二、环首都贫困县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障碍
三、提升环首都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山区贫困县-太行山区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研究
一、太行山区贫困县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障碍
二、提升太行山区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第五节 资源匮乏县-黑龙港流域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研究
一、黑龙港流域贫困县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障碍
二、提升黑龙港流域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农村贫困的新特征与扶贫机制创新[J]. 刘娟,赵玉. 探索. 2008(01)
[2]构建农村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的路径选择[J]. 刘娟,李胜茹. 农业经济. 2007(09)
[3]构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协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J]. 王双正,要雯.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08)
[4]贫困文化的表现、影响及反贫困文化的对策——以皖西岳西县为例[J]. 李登好. 皖西学院学报. 2007(03)
[5]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初步研究[J].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研究所课题组,高国力. 宏观经济研究. 2007(04)
[6]以产业集群策略提升县域产业竞争力——山东省县域产业集群战略探析[J]. 刘建波. 企业经济. 2007(04)
[7]西部地区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研究[J]. 谯薇,梁剑. 经济体制改革. 2007(02)
[8]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提升农业竞争力[J]. 刘洁,刘红禹. 中国发展观察. 2007(03)
[9]贫困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业支持困境缓解——基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实证[J]. 刘新德. 广西金融研究. 2007(02)
[10]经济结构调整力与贫困县财政的关系[J]. 申全民. 经济论坛. 2007(03)
博士论文
[1]新时期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D]. 文秋良.华中农业大学 2006
[2]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支结构调整和优化研究[D]. 沈素平.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3]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D]. 夏智伦.中南大学 2006
[4]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D]. 王碧玉.东北林业大学 2006
[5]区域产业竞争力生成机制研究[D]. 肖淼.复旦大学 2005
[6]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D]. 朱小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4
[7]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D]. 刘小铁.江西财经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贫困县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研究[D]. 李丰.华中农业大学 2006
[2]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D]. 方丽.天津大学 2005
[3]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研究[D]. 许新成.西南师范大学 2004
[4]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竞争力关联机制研究[D]. 杜群阳.浙江工业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033760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一、贫困和贫困县的内涵
二、竞争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三、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产业竞争力的源泉理论
一、经济学关于竞争力源泉的分析路线
二、产业竞争力的源泉理论
第三节 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模型
一、国家(区域)竞争力分析模型
二、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模型
第三章 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节 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一、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指标测评
二、贫困县产业竞争的发展阶段定位
第二节 贫困县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发展的生产、交易成本增加
二、要素支撑薄弱,产业发展的要素持续投入能力低下
三、体制创新滞后,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开放化水平偏低
四、思想观念落后,产业发展受“贫困文化”的束缚严重
五、扶持功能弱化,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六、生态约束明显,优势产业的选择空间受限
第四章 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模型
第一节 核心因素:结构优化力
一、产业结构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能力
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骨干企业成长能力
三、产业空间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发展能力
第二节 动力因素:产业创新力
一、技术创新能力
二、制度创新能力
第三节 支撑因素:环境打造力
一、生产要素投入能力
二、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能力
三、政府功能优化能力
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第五章 提升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第一节 在资源环境承载范围内,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
一、推动农业的特色化、产业化和生态化发展
二、以国家扶持和扩大开放为“杠杆”,推动工业的新型化发展
三、立足资源环境优势,加快劳务输出、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节 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打造产业“增长极”
一、加快特色民营经济成长,为产业集群形成打造企业基础
二、建设工贸园区,为产业集群形成打造空间载体
三、培育骨干企业,完善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网络
四、因地制宜,选择科学的产业集群培育模式
第三节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一、建设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提高农业创新能力
二、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工业创新能力
三、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第四节 加快制度创新,完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体系
一、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缓解资本短缺的“瓶颈”制约
二、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发挥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
三、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增强产业的外部市场开拓能力
第五节 强化政府对贫困县产业发展的扶持功能
一、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
二、稳定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
三、健全对贫困县的生态补偿机制,培养替代产业
第六章 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分类分析
第一节 河北省贫困县的分布概况
第二节 河北省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一、河北省贫困县主要经济指标的横向比较
二、河北省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指标测评
第三节 生态功能县-环首都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研究
一、环首都贫困县面临“贫困与生态恶化并存”的困境
二、环首都贫困县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障碍
三、提升环首都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山区贫困县-太行山区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研究
一、太行山区贫困县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障碍
二、提升太行山区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第五节 资源匮乏县-黑龙港流域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研究
一、黑龙港流域贫困县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障碍
二、提升黑龙港流域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农村贫困的新特征与扶贫机制创新[J]. 刘娟,赵玉. 探索. 2008(01)
[2]构建农村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的路径选择[J]. 刘娟,李胜茹. 农业经济. 2007(09)
[3]构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协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J]. 王双正,要雯.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08)
[4]贫困文化的表现、影响及反贫困文化的对策——以皖西岳西县为例[J]. 李登好. 皖西学院学报. 2007(03)
[5]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初步研究[J].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研究所课题组,高国力. 宏观经济研究. 2007(04)
[6]以产业集群策略提升县域产业竞争力——山东省县域产业集群战略探析[J]. 刘建波. 企业经济. 2007(04)
[7]西部地区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研究[J]. 谯薇,梁剑. 经济体制改革. 2007(02)
[8]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提升农业竞争力[J]. 刘洁,刘红禹. 中国发展观察. 2007(03)
[9]贫困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业支持困境缓解——基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实证[J]. 刘新德. 广西金融研究. 2007(02)
[10]经济结构调整力与贫困县财政的关系[J]. 申全民. 经济论坛. 2007(03)
博士论文
[1]新时期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D]. 文秋良.华中农业大学 2006
[2]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支结构调整和优化研究[D]. 沈素平.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3]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D]. 夏智伦.中南大学 2006
[4]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D]. 王碧玉.东北林业大学 2006
[5]区域产业竞争力生成机制研究[D]. 肖淼.复旦大学 2005
[6]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D]. 朱小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4
[7]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D]. 刘小铁.江西财经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贫困县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研究[D]. 李丰.华中农业大学 2006
[2]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D]. 方丽.天津大学 2005
[3]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研究[D]. 许新成.西南师范大学 2004
[4]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竞争力关联机制研究[D]. 杜群阳.浙江工业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0337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033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