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全覆盖理论的综合经济区划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4 02:48
综合经济区及其划分是区域经济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区划原则和方法。针对经济区是否覆盖全部国土的问题出现了全覆盖和非全覆盖两种区划方法。随着经济的极化作用日益提高和关于经济区理论的发展,功能性经济区成为研究的重点,基于以中心地(城市)为核心的空间上的功能联系性来划分经济区的非全覆盖经济区划理论就形成了。非全覆盖经济区划理论适应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具有加快经济区自组织机制形成和更有针对性地对边缘区域实施区域经济政策的双重政策意义。非全覆盖经济区划理论作为一种理论,是基于经济区域的功能性和内聚性,基于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机制,基于空间中城市与腹地的联系产生和发展的。在具体经济区划方法上,非全覆盖经济区划遵循中心城市原则、腹地原则、可达性原则、“自下而上”组建经济区原则、可重叠原则等,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组建经济区。经济区的运行必须通过一定的机制来实现,本文主张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层,实现促进经济区自组织机制形成、协调经济区之间发展等目的。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目的及拟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基本结构
第2章 经济区划的理论与实践
2.1 经济区划的基本理论
2.1.1 区域划分
2.1.2 经济区划
2.2 国内外的经济区划理论与实践
2.2.1 国外的经济区划实践
2.2.2 国内的经济区划实践
2.3 非全覆盖经济区划的必要性分析
2.3.1 对综合经济区进行全覆盖划分的优点和不足
2.3.2 对综合经济区进行非全覆盖区划的必要性
第3章 非全覆盖经济区划理论及其机理研究
3.1 非全覆盖经济区划理论的本质
3.2 非全覆盖经济区划理论的机理研究
3.2.1 经济区域的功能性和内聚性
3.2.2 空间中城市与腹地的联系
3.2.3 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机制
第4章 基于非全覆盖理论的区划方法研究
4.1 基于非全覆盖理论的区划方法
4.1.1 区划原则
4.1.2 方法和步骤
4.2 基于非全覆盖理论的经济区划的实证研究
4.2.1 成都都市圈的构建
4.2.2 基于非全覆盖理论对四川经济区划研究的思考
4.3 基于非全覆盖理论的综合经济区划的运行模式探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展望[J]. 戴宾. 四川省情. 2006(07)
[2]成都平原经济圈都市区范围界定及政策建议[J]. 马晓宇. 商场现代化. 2006(20)
[3]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J]. 熊剑平,刘承良,袁俊. 世界地理研究. 2006(01)
[4]成渝经济区与成渝城市集群、成内渝经济带[J]. 戴宾.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5(06)
[5]区域经济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研究[J]. 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 财贸研究. 2005(06)
[6]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 戴宾. 财经科学. 2004(06)
[7]经济辐射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构想[J]. 胡学勤.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6)
[8]中国大陆:划分8大社会经济区域[J]. 李善同,侯永志. 经济前沿. 2003(05)
[9]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J]. 周一星,张莉. 地理学报. 2003(02)
[10]经济区划时确定中心城市模糊模式识别模型[J]. 陈守煜,张道军,伏广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6)
硕士论文
[1]吉林省经济区划的理论和方法[D]. 蔡丽.东北师范大学 2005
[2]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D]. 张磊.浙江师范大学 2004
[3]经济区划理论及方法研究[D]. 常雪飞.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28904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目的及拟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基本结构
第2章 经济区划的理论与实践
2.1 经济区划的基本理论
2.1.1 区域划分
2.1.2 经济区划
2.2 国内外的经济区划理论与实践
2.2.1 国外的经济区划实践
2.2.2 国内的经济区划实践
2.3 非全覆盖经济区划的必要性分析
2.3.1 对综合经济区进行全覆盖划分的优点和不足
2.3.2 对综合经济区进行非全覆盖区划的必要性
第3章 非全覆盖经济区划理论及其机理研究
3.1 非全覆盖经济区划理论的本质
3.2 非全覆盖经济区划理论的机理研究
3.2.1 经济区域的功能性和内聚性
3.2.2 空间中城市与腹地的联系
3.2.3 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机制
第4章 基于非全覆盖理论的区划方法研究
4.1 基于非全覆盖理论的区划方法
4.1.1 区划原则
4.1.2 方法和步骤
4.2 基于非全覆盖理论的经济区划的实证研究
4.2.1 成都都市圈的构建
4.2.2 基于非全覆盖理论对四川经济区划研究的思考
4.3 基于非全覆盖理论的综合经济区划的运行模式探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展望[J]. 戴宾. 四川省情. 2006(07)
[2]成都平原经济圈都市区范围界定及政策建议[J]. 马晓宇. 商场现代化. 2006(20)
[3]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J]. 熊剑平,刘承良,袁俊. 世界地理研究. 2006(01)
[4]成渝经济区与成渝城市集群、成内渝经济带[J]. 戴宾.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5(06)
[5]区域经济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研究[J]. 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 财贸研究. 2005(06)
[6]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 戴宾. 财经科学. 2004(06)
[7]经济辐射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构想[J]. 胡学勤.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6)
[8]中国大陆:划分8大社会经济区域[J]. 李善同,侯永志. 经济前沿. 2003(05)
[9]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J]. 周一星,张莉. 地理学报. 2003(02)
[10]经济区划时确定中心城市模糊模式识别模型[J]. 陈守煜,张道军,伏广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6)
硕士论文
[1]吉林省经济区划的理论和方法[D]. 蔡丽.东北师范大学 2005
[2]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D]. 张磊.浙江师范大学 2004
[3]经济区划理论及方法研究[D]. 常雪飞.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28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228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