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大都市地区镇村关系重构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14 02:45
  作为城乡体系中嬗变关系最紧密的两个行政地域层级,镇村具有天然的地缘相近、业缘相亲以及资源共享的系统性关联。在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镇村关系作为重要的结构性要素,其变化是否顺应区域发展规律、满足自身提升需求,不仅关系到镇村体系在内生发展动力和潜力方面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也关系到区域层面的协调发展与城乡统筹基层目标落实效率的问题。随着快速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镇村关系已经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尤其是大都市地区,乡村要素越过小城镇流动的现象更加明显和复杂,导致镇村关系出现了明显的疏离、弱化甚至解构。这种变化虽然具有符合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但也表现出在外部综合影响下的被动与消极。仅仅通过镇村发展的自组织与自调节,很难消解变化中的不适应与不协调。事实上镇村关系持续的解构性变化已经造成区域整体与镇村发展在空间、经济与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效率低下问题。然而,既有的大都市地区镇村发展研究,存在“规模导向”的时滞性与中心城区研究的偏向性问题。因而,如何通过合理的引导策略与相应的技术手段优化镇村关系,使其契合自身发展基础与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分工结构的转型趋势,实现大都市地区城乡发展的基层稳定与...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8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大都市地区镇村关系重构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1本文对镇村关系研究的范围与内容界定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研究范围,资料来源,作者,对象


图 1–2 研究范围及对象资料来源:作者自绘.4.2 研究内容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大都市地区镇村关系的变化,对其特征 成因系统性的分析,总结在变化中产生的问题与未来重构的诉求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提出大都市地区镇村关系变化的理论解释框架,确定判断镇村关系的结构变化

共同体,“社会”,意志,社会学科


图 2–1 K=3,4,7 的中心地结构资料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Central_place_theory(2)共同体理论共同体(Community)作为社会学科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现代社会学家斐迪南·斯(FerdinandTunis)在 1887 年的著作ǎ共同体与社会ǐ中提出 在滕尼斯的共理论中,“共同体”与“社会”作为相对的概念出现,分别代表人类群体生活的结合类型 滕尼斯从个体的结合意志 结合基础 结合形式与互动范围等几个维述了共同体与社会的差别[1](表 1) 在滕尼斯的共同体理论中,“共同体”与“”的最根本区别始于个体的意志差异 “共同体”中,个体以共同的情感与观念的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定地域范围内紧密联系 整体本位并具有共同信仰的群式 而“社会”则不同,滕尼斯认为“社会”是以个体利益为主的选择意志为初机,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式中,政策制度与公众舆论代替了自然与血缘成为个结合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以个体理性利益动机为主的机械的结合方式 滕尼斯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城市周边镇村关系层级解构的特征、风险与应对——以武汉市为例[J]. 耿虹,乔晶,吕宁兴.  城市问题. 2018(09)
[2]构建新型镇村关系,稳定小城镇结构性职能[J]. 耿虹.  小城镇建设. 2018(09)
[3]小城镇在城市群中的大作用[J]. 吴闫.  人民论坛. 2017(11)
[4]中外收缩城市动因机制及表现特征比较研究[J]. 刘春阳,杨培峰.  现代城市研究. 2017(03)
[5]新自下而上进程——电子商务作用下的乡村城镇化[J]. 罗震东,何鹤鸣.  城市规划. 2017(03)
[6]网络形镇村体系等级结构的实证研究[J]. 覃永晖,彭保发,王晶.  经济地理. 2016(07)
[7]家庭视角乡村人口城镇化迁居决策特征与机制——基于武汉的调研[J]. 罗震东,夏璐,耿磊.  城市规划. 2016(07)
[8]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旅游地空间演化模式——以皖南旅游区为例[J]. 杨仲元,徐建刚,林蔚.  地理学报. 2016(06)
[9]基于城乡联系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 杨昕,贺贤华,毛熙彦,贺灿飞.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10]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与展望[J]. 朱晓翔,朱纪广,乔家君.  人文地理. 2016(01)

博士论文
[1]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产业集群创新主体行为研究[D]. 贾晓辉.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2]功能分工视角下的大都市圈发展机理与实证[D]. 岐亚光.浙江大学 2016
[3]县域镇村空间重构研究[D]. 张常新.浙江大学 2015
[4]城市群视域下小城镇功能变迁与战略选择[D]. 吴闫.中共中央党校 2015
[5]解构乡村:共同体的脱嵌、超越与再造[D]. 杨瑞玲.中国农业大学 2015
[6]湖北省县域城镇化自组织过程、机制与空间范型[D]. 刘凌云.华中科技大学 2015
[7]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 周江洪.武汉大学 2011
[8]西安大都市区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D]. 段禄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9]城镇体系构建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 蒲松林.西南财经大学 2010
[10]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分工与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D]. 李少星.南京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建筑可变性设计研究[D]. 周元.山东建筑大学 2017
[2]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D]. 鄢浩.重庆大学 2016
[3]基于镇村关系变化的小城镇职能优化研究[D]. 曾亚婷.华中科技大学 2016
[4]乡村生活形态视角下的大城市近郊区城市化策略研究[D]. 郑爽.华中科技大学 2016
[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州镇村空间发展模式研究[D]. 陆丽.苏州科技学院 2015
[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重庆都市区美丽乡村发展与规划模式研究[D]. 冯浩.重庆大学 2015
[7]我国高新区对城市发展扩散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 刘洋.暨南大学 2012
[8]小城镇群网化发展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李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9]武汉市远城区城镇化发展路径及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 姜珊.华中科技大学 2012
[10]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集群创新网络形成及演化机理研究[D]. 郑素珍.华侨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28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228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d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