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发布时间:2021-07-21 16:13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试点和构建"1+X"证书制度,其中"1"为学历证书,是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拓展职业本领和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保障。围绕现阶段"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分析重构人才培养方案、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X"证书考核评价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认为实施"1+X"证书有利于实现精准育人和高端育人,有助于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文章来源】: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03)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1+X”证书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二、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1. 课程教学标准与“X”证书培训的有机衔接
2.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育训一体化
三、创新课证融合新模式
1. 设计和完善接口课程
2. 多元化“1+X”证书的服务特性
3. 建立和完善学分银行制度
四、建立和完善“X”证书的评价体系
1.“X”证书实施的评价反馈体系
2.“X”证书的组织与培训
3.“X”证书的考核与评价
4. 确保“X”证书含金量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 统筹提升“X”证书培训师资力量
2. 加强师资培训
3. 分类管理,激励提升
4.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承与创新:职业教育文化之源与流[J]. 陈晓杰,张宝成.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03)
[2]1+X证书中X证书的双属性与三作用——我国教育证书与劳动证书制度系统设计的视角[J]. 邓泽民,陈森森. 职教论坛. 2019(05)
[3]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 李寿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10)
[4]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思路与举措[J]. 戴勇,张铮,郭琼.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10)
[5]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 孙善学.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07)
[6]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背景、定位与试点策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 李政. 职教通讯. 2019(03)
[7]从“课证共生共长”谈1+X证书制度设计[J]. 杜怡萍,李海东,詹斌.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04)
[8]职业素养及其融入技能教学过程的培养模式探析[J]. 毕树沙. 教育与职业. 2018(20)
[9]新时代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价值与途径[J]. 曹晔.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8(05)
[10]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述评[J]. 焦鹏昊,宋国庆,张文,白志杰,孙连杰.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8(04)
本文编号:3295355
【文章来源】: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03)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1+X”证书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二、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1. 课程教学标准与“X”证书培训的有机衔接
2.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育训一体化
三、创新课证融合新模式
1. 设计和完善接口课程
2. 多元化“1+X”证书的服务特性
3. 建立和完善学分银行制度
四、建立和完善“X”证书的评价体系
1.“X”证书实施的评价反馈体系
2.“X”证书的组织与培训
3.“X”证书的考核与评价
4. 确保“X”证书含金量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 统筹提升“X”证书培训师资力量
2. 加强师资培训
3. 分类管理,激励提升
4.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承与创新:职业教育文化之源与流[J]. 陈晓杰,张宝成.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03)
[2]1+X证书中X证书的双属性与三作用——我国教育证书与劳动证书制度系统设计的视角[J]. 邓泽民,陈森森. 职教论坛. 2019(05)
[3]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 李寿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10)
[4]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思路与举措[J]. 戴勇,张铮,郭琼.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10)
[5]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 孙善学.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07)
[6]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背景、定位与试点策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 李政. 职教通讯. 2019(03)
[7]从“课证共生共长”谈1+X证书制度设计[J]. 杜怡萍,李海东,詹斌.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04)
[8]职业素养及其融入技能教学过程的培养模式探析[J]. 毕树沙. 教育与职业. 2018(20)
[9]新时代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价值与途径[J]. 曹晔.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8(05)
[10]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述评[J]. 焦鹏昊,宋国庆,张文,白志杰,孙连杰.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8(04)
本文编号:3295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295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