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7 15:42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作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而又独特的区域将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新世纪之初,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构想。如何全面科学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战略举措,自觉尊重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广泛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借鉴国内外成熟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经验,积极探索加快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是行政管理部门和理论研究工作者共同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将促进中原城市群区域各中心城市之间的协调管理、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和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2004年,中原城市群的城市政府已经把发展战略的边界延伸到“2小时经济圈”。这就要求从理论上重新界定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进而确定其有效的空间发展模式,以有依据地推动整个区域在“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发展。首先,用主成分法来确定“城市质量”,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给出“城市质量”的双层含义、建立了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影响力指标体系。其次,基于引力模型计算郑州市与中原城市群中其它各城市的相互作用力,进而确定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具体...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城市群的形成及理论渊源
1.2.2 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方法
1.4.2 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中原城市群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
2.1 中原城市群形成的背景条件分析
2.1.1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道路选择
2.1.2 区域内部发展条件分析
2.2 中原城市群形成的驱动机制分析
2.2.1 产业发展的驱动
2.2.2 区域网络化组织发展的驱动
2.2.3 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驱动
第三章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原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
3.1 引力模型理论回顾
3.2 引力模型的修正
3.3 中原城市群内“城市质量”的主成份分析
3.3.1 主成份分析指标体系的确定
3.3.2 主成分分析过程
3.4 城市间相互作用力的计算
3.4.1 郑州与各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力
3.5 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界定
第四章 中原城市群发展模式选择
4.1 基于空间结构的城市群发展模式
4.1.1 圈层型模式
4.1.2 极核型模式
4.1.3 双核心型模式
4.1.4 多中心型模式
4.1.5 走廊轴线型模式
4.1.6 网络化型模式
4.2 中原城市群发展模式取向
4.3 中原城市群发展模式确定
4.3.1 “一核”—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极点
4.3.2 “二轴”—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的骨架
4.3.3 “金三角”—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支点
4.3.4 “四带”—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的载体
第五章 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对策
5.1 构建中原城市群区域产业-空间结构
5.1.1 产业-空间结构
5.1.2 构建中原城市群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具体措施
5.2 建立中原城市群区域合作机制
5.3 构建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结构
5.4 城乡统筹消除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
5.5 城乡联动搞好职能分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J]. 张二勋,秦耀辰.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2]中原城市群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分析[J]. 张涛. 企业活力. 2006(06)
[3]对城市吸引区范围界定的理论分析[J]. 尹虹潘. 财经研究. 2005(11)
[4]城市间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模型分析[J]. 龙青云.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5)
[5]中原城市群发展分析[J]. 贾学锋.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03)
[6]竞争与合作:中原城市群形成过程中的博弈[J]. 王作成. 决策探索. 2005(05)
[7]中原城市群空间整合战略探讨[J]. 杨迅周,杨延哲,刘爱荣.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05)
[8]基于曲边Voronoi图的城市吸引范围挖掘方法[J]. 李新运,郑新奇. 测绘学院学报. 2004(01)
[9]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合机制与模式研究[J]. 林先扬,陈忠暖.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1)
[10]西方国家大都市区组织管理模式——兼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协调管理机构的创建[J]. 靖学青. 社会科学. 2002(12)
硕士论文
[1]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D]. 赵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
[2]关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D]. 景哲.西安理工大学 2005
[3]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立平.河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89810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城市群的形成及理论渊源
1.2.2 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方法
1.4.2 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中原城市群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
2.1 中原城市群形成的背景条件分析
2.1.1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道路选择
2.1.2 区域内部发展条件分析
2.2 中原城市群形成的驱动机制分析
2.2.1 产业发展的驱动
2.2.2 区域网络化组织发展的驱动
2.2.3 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驱动
第三章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原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
3.1 引力模型理论回顾
3.2 引力模型的修正
3.3 中原城市群内“城市质量”的主成份分析
3.3.1 主成份分析指标体系的确定
3.3.2 主成分分析过程
3.4 城市间相互作用力的计算
3.4.1 郑州与各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力
3.5 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界定
第四章 中原城市群发展模式选择
4.1 基于空间结构的城市群发展模式
4.1.1 圈层型模式
4.1.2 极核型模式
4.1.3 双核心型模式
4.1.4 多中心型模式
4.1.5 走廊轴线型模式
4.1.6 网络化型模式
4.2 中原城市群发展模式取向
4.3 中原城市群发展模式确定
4.3.1 “一核”—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极点
4.3.2 “二轴”—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的骨架
4.3.3 “金三角”—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支点
4.3.4 “四带”—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的载体
第五章 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对策
5.1 构建中原城市群区域产业-空间结构
5.1.1 产业-空间结构
5.1.2 构建中原城市群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具体措施
5.2 建立中原城市群区域合作机制
5.3 构建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结构
5.4 城乡统筹消除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
5.5 城乡联动搞好职能分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J]. 张二勋,秦耀辰.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2]中原城市群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分析[J]. 张涛. 企业活力. 2006(06)
[3]对城市吸引区范围界定的理论分析[J]. 尹虹潘. 财经研究. 2005(11)
[4]城市间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模型分析[J]. 龙青云.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5)
[5]中原城市群发展分析[J]. 贾学锋.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03)
[6]竞争与合作:中原城市群形成过程中的博弈[J]. 王作成. 决策探索. 2005(05)
[7]中原城市群空间整合战略探讨[J]. 杨迅周,杨延哲,刘爱荣.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05)
[8]基于曲边Voronoi图的城市吸引范围挖掘方法[J]. 李新运,郑新奇. 测绘学院学报. 2004(01)
[9]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合机制与模式研究[J]. 林先扬,陈忠暖.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1)
[10]西方国家大都市区组织管理模式——兼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协调管理机构的创建[J]. 靖学青. 社会科学. 2002(12)
硕士论文
[1]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D]. 赵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
[2]关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D]. 景哲.西安理工大学 2005
[3]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立平.河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89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389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