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县域经济下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9 07:49
目前,通过发展农村主导产业,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正快速推进。但是,以县域发展为基础的农村主导产业,出现了各县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市场分割等问题,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对此,本文提出了跨县域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即在坚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县域之间共同的资源为纽带,以大产业、大市场为目标,立足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思路,以市场手段为主、政府引导和协调为辅,进而在跨县域理论基础上来解决农村主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优化配置区域资源,形成大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使区域优势资源形成真正的优势产业。通过跨县域发展农村主导产业,不仅可以解决其现存的问题,也可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创新点。第二部分提出并论述了跨县域经济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论述了我国县域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在县际之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第四部分就当前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跨县域经济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主导产业跨县域发展的思路与模式,以此来推动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跨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
2.1 跨县域经济的概念
2.2 跨县域经济的内涵
2.2.1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是跨县域经济的目标
2.2.2 区域资源开发是跨县域经济实施的前提
2.2.3 市场调节是跨县域经济实施的主要手段
2.2.4 跨县域经济的实施不受地域的限制
2.3 跨县域经济的特征
2.3.1 综合性
2.3.2 计划性
2.3.3 协调性
2.3.4 全局性
2.3.5 互制性
2.3.6 层次性
第三章 我国跨县域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县域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3.1.1 农村主导产业经营组织快速发展
3.1.2 利益联结机制渐趋完善
3.1.3 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3.1.4 带动能力逐步增强
3.1.5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3.1.6 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3.2 我国农村主导产业县际之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具有互补型资源优势的各县域内产业发展自成体系
3.2.2 县域间的体制壁垒阻碍着生产力要素的自由流动
3.2.3 具有相同资源优势的各县域市场上恶性竞争
3.2.4 具有相同资源优势的各县域之间缺乏统一的政策标准
3.2.5 领导班子换届导致主导产业项目换届
3.3 我国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
第四章 跨县域经济下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思路与模式
4.1 跨县域经济下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路
4.1.1 计划协调性
4.1.2 优势互补性
4.2 跨县域经济下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4.2.1 市场导向原则
4.2.2 科技导向原则
4.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4.3 跨县域经济下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模式
4.3.1 基于同一自然资源优势的跨县域合作模式
4.3.2 基于资源互补的跨县域合作模式
第五章 跨县域经济下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模式运行的政策与对策
5.1 建立跨县域的合作组织机构
5.2 制定各县共同遵守的跨县域公约
5.3 加快培育和完善统一的跨县域要素市场
5.4 发展跨县域大型企业集团
5.5 制定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
5.6 鼓励和引导农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县域合作
5.7 联合推进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共同打造跨县域“大品牌”
5.8 加强农业科技资源的共享和研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5.9 加大人才引进和建设的力度,重视先进文化的培育
第六章 对陕西延川清涧红枣产业跨县域发展的探索
6.1 延川县红枣产业发展的现状
6.1.1 种植
6.1.2 品种
6.1.3 加工
6.1.4 市场
6.1.5 技术
6.2 清涧县红枣产业发展的现状
6.2.1 种植
6.2.2 加工
6.2.3 技术
6.3 两县的红枣产业在县域分割下共同存在的问题
6.3.1 县内红枣种植品种多而杂
6.3.2 红枣加工品低档次重复现象严重
6.3.3 两县市场上恶性竞争
6.3.4 品牌多、名牌少,市场占有率低
6.4 两县在各自发展红枣产业时的优劣势分析
6.4.1 两县在发展红枣产业中的劣势
6.4.2 延川县发展红枣产业相对于清涧县的优势
6.4.3 清涧县发展红枣产业相对于延川县的优势
6.5 两县红枣产业跨县域发展的具体设想
6.5.1 建立跨县域红枣产业协会
6.5.2 大力发展跨县域的大龙头企业
6.5.3 两县之间努力促进各自的优势互补
6.5.4 统一品牌,积极实施陕西红枣品牌化战略
6.5.5 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跨县域红枣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6.5.6 建立区域网络信息平台
结束语
1、本文主要结论
2、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市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J]. 孙文平. 农业经济. 2007(12)
[2]刍议“行政区经济”:理论阐释、实践应用与发展前景[J]. 史卫东,贺曲夫. 科学经济社会. 2007(03)
[3]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述评[J]. 李新,王敏晰. 工业技术经济. 2007(07)
[4]发展跨县域经济 加快陕西红枣产业化[J]. 高改英,王青.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03)
[5]区域合作模式与类型的分析框架研究[J]. 曹阳,王亮. 经济问题探索. 2007(05)
[6]基于县域特色经济的县际合作研究——以“苎麻之乡”和“夏布之乡”为例[J]. 杨林洁,叶佳.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7]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绩效的制度性影响因子及其改进[J]. 赵佳荣.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02)
[8]河南省县际经济差异及其调控[J]. 毛道云,钱乐祥.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7(01)
[9]发展县域经济 建设新农村[J]. 周应萍. 中国市场. 2006(40)
[10]基于资源禀赋的县域特色经济研究[J]. 肖媛. 南京社会科学. 2006(05)
博士论文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D]. 彭荣胜.河南大学 2007
[2]中国行政区际经济合作研究[D]. 刘吉昌.东北林业大学 2007
[3]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区域行政体制与创新[D]. 王川兰.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D]. 李庆庆.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基于陕西绿色果品产业集群的“陕西苹果”区域品牌管理研究[D]. 姚延婷.西安理工大学 2007
[3]中国红枣及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的研究[D]. 梁鸿.陕西师范大学 2006
[4]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合作探讨[D]. 尹长丰.江西师范大学 2006
[5]西北地区果树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区域布局优化调整研究[D]. 周广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6]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合作研究[D]. 林勤.福建农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84924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跨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
2.1 跨县域经济的概念
2.2 跨县域经济的内涵
2.2.1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是跨县域经济的目标
2.2.2 区域资源开发是跨县域经济实施的前提
2.2.3 市场调节是跨县域经济实施的主要手段
2.2.4 跨县域经济的实施不受地域的限制
2.3 跨县域经济的特征
2.3.1 综合性
2.3.2 计划性
2.3.3 协调性
2.3.4 全局性
2.3.5 互制性
2.3.6 层次性
第三章 我国跨县域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县域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3.1.1 农村主导产业经营组织快速发展
3.1.2 利益联结机制渐趋完善
3.1.3 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3.1.4 带动能力逐步增强
3.1.5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3.1.6 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3.2 我国农村主导产业县际之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具有互补型资源优势的各县域内产业发展自成体系
3.2.2 县域间的体制壁垒阻碍着生产力要素的自由流动
3.2.3 具有相同资源优势的各县域市场上恶性竞争
3.2.4 具有相同资源优势的各县域之间缺乏统一的政策标准
3.2.5 领导班子换届导致主导产业项目换届
3.3 我国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
第四章 跨县域经济下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思路与模式
4.1 跨县域经济下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路
4.1.1 计划协调性
4.1.2 优势互补性
4.2 跨县域经济下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4.2.1 市场导向原则
4.2.2 科技导向原则
4.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4.3 跨县域经济下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模式
4.3.1 基于同一自然资源优势的跨县域合作模式
4.3.2 基于资源互补的跨县域合作模式
第五章 跨县域经济下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模式运行的政策与对策
5.1 建立跨县域的合作组织机构
5.2 制定各县共同遵守的跨县域公约
5.3 加快培育和完善统一的跨县域要素市场
5.4 发展跨县域大型企业集团
5.5 制定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
5.6 鼓励和引导农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县域合作
5.7 联合推进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共同打造跨县域“大品牌”
5.8 加强农业科技资源的共享和研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5.9 加大人才引进和建设的力度,重视先进文化的培育
第六章 对陕西延川清涧红枣产业跨县域发展的探索
6.1 延川县红枣产业发展的现状
6.1.1 种植
6.1.2 品种
6.1.3 加工
6.1.4 市场
6.1.5 技术
6.2 清涧县红枣产业发展的现状
6.2.1 种植
6.2.2 加工
6.2.3 技术
6.3 两县的红枣产业在县域分割下共同存在的问题
6.3.1 县内红枣种植品种多而杂
6.3.2 红枣加工品低档次重复现象严重
6.3.3 两县市场上恶性竞争
6.3.4 品牌多、名牌少,市场占有率低
6.4 两县在各自发展红枣产业时的优劣势分析
6.4.1 两县在发展红枣产业中的劣势
6.4.2 延川县发展红枣产业相对于清涧县的优势
6.4.3 清涧县发展红枣产业相对于延川县的优势
6.5 两县红枣产业跨县域发展的具体设想
6.5.1 建立跨县域红枣产业协会
6.5.2 大力发展跨县域的大龙头企业
6.5.3 两县之间努力促进各自的优势互补
6.5.4 统一品牌,积极实施陕西红枣品牌化战略
6.5.5 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跨县域红枣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6.5.6 建立区域网络信息平台
结束语
1、本文主要结论
2、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市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J]. 孙文平. 农业经济. 2007(12)
[2]刍议“行政区经济”:理论阐释、实践应用与发展前景[J]. 史卫东,贺曲夫. 科学经济社会. 2007(03)
[3]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述评[J]. 李新,王敏晰. 工业技术经济. 2007(07)
[4]发展跨县域经济 加快陕西红枣产业化[J]. 高改英,王青.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03)
[5]区域合作模式与类型的分析框架研究[J]. 曹阳,王亮. 经济问题探索. 2007(05)
[6]基于县域特色经济的县际合作研究——以“苎麻之乡”和“夏布之乡”为例[J]. 杨林洁,叶佳.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7]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绩效的制度性影响因子及其改进[J]. 赵佳荣.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02)
[8]河南省县际经济差异及其调控[J]. 毛道云,钱乐祥.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7(01)
[9]发展县域经济 建设新农村[J]. 周应萍. 中国市场. 2006(40)
[10]基于资源禀赋的县域特色经济研究[J]. 肖媛. 南京社会科学. 2006(05)
博士论文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D]. 彭荣胜.河南大学 2007
[2]中国行政区际经济合作研究[D]. 刘吉昌.东北林业大学 2007
[3]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区域行政体制与创新[D]. 王川兰.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D]. 李庆庆.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基于陕西绿色果品产业集群的“陕西苹果”区域品牌管理研究[D]. 姚延婷.西安理工大学 2007
[3]中国红枣及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的研究[D]. 梁鸿.陕西师范大学 2006
[4]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合作探讨[D]. 尹长丰.江西师范大学 2006
[5]西北地区果树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区域布局优化调整研究[D]. 周广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6]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合作研究[D]. 林勤.福建农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84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484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