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5 08:58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经济现象。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整体水平不高,基本处于探索阶段。制约区域经济合作目标实现的主要障碍是区域间比较优势不明显,突出表现在地区间产业结构接近,支柱产业定位雷同等。近年来,我国的部分地区以经济为纽带的合作日趋凸显,正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鉴于区域经济合作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研究区域经济合作对一个地区的影响,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理论,而且可以成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指定经济合作战略的重要参考。 本文以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区域开发理论为理论支撑,从理论高度对区域经济合作进行一般化的抽象、概括和总结,又紧密联系重庆与“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实际,全面研究重庆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问题。首先,从定性的角度,阐述了区域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分析了重庆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产生的深远影响。其次,从定量的角度,确定衡量两地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运用大量的数据推理,分析两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由此探求合作的切入领域。最后,...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基本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2 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
2.1 对区域、区域经济合作的界定
2.1.1 区域的含义
2.1.2 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
2.2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
2.2.1 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2.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2.3 区域产业开发理论
3 重庆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
3.1 重庆经济发展状况
3.1.1 重庆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
3.1.2 重庆市三大经济区经济发展情况
3.2 “泛珠三角”经济发展状况
3.3 加强两地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
3.3.1 可以提升两地经济发展水平
3.3.2 可以优化两地产业结构
4 重庆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比较分析
4.1 比较两地发展差异的标准选择
4.2 两地经济发展的差异比较
4.2.1 综合经济实力差异
4.2.2 产业结构差异
4.2.3 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4.2.4 经济国际化程度差异
4.3 两地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
4.3.1 地理条件的制约
4.3.2 劳动力素质存在差异
4.3.3 市场条件的限制
5 重庆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可行性和制约因素
5.1 两地经济合作的可行性
5.1.1 西部大开发战略安排为两地合作搭建了平台
5.1.2 交通网络建设为两地合作提供了保障
5.1.3 成渝经济交流为两地合作提供了借鉴
5.2 两地经济合作面临的制约因素
5.2.1 行政区划障碍
5.2.2 基础设施障碍
5.2.3 产业同构障碍
5.2.4 制度性障碍
6 促进重庆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研究
6.1 两地经济合作的定位和战略选择
6.1.1 两地经济合作的原则
6.1.2 两地经济合作的定位
6.1.3 两地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
6.1.4 两地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6.2 两地经济合作中的主要措施
6.2.1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6.2.2 发挥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6.2.3 加强两地重点领域合作
6.2.4 正确认识双方合作的负面影响
7 案例分析:打造重庆与“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一体化运输体系
7.1 两地建立一体化运输体系的背景
7.2 两地一体化运输合作的原则
7.3 两地一体化运输体系合作的方向
7.4 两地一体化运输体系合作的机制
参考文献
附:
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2.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西部经济发展[J]. 巴春生. 改革与战略. 2004(07)
[2]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J]. 吴晓军,赵海东. 当代财经. 2004(06)
[3]我国东中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实证分析[J]. 周曙东,刘惠英. 江苏社会科学. 2002(05)
[4]知识经济对传统区位论的挑战[J]. 缪磊磊,阎小培. 经济地理. 2002(02)
[5]我国东西部经济联动发展机制探讨[J]. 贾平,杨晓敏. 商业研究. 1999(07)
[6]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J]. 庞效民. 地理科学进展. 1997(04)
[7]区域经济系统的协同论研究——论成渝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发展[J]. 马杉,伊亨云.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2)
硕士论文
[1]“泛珠三角”9省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范海英.暨南大学 2005
[2]论成渝城市经济带建设及其发展措施[D]. 李春艳.西南财经大学 2005
[3]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贵州的对策研究[D]. 王朝晖.浙江大学 2005
[4]构建“成渝经济区”的理论与政策研究[D]. 潘久艳.四川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726315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基本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2 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
2.1 对区域、区域经济合作的界定
2.1.1 区域的含义
2.1.2 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
2.2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
2.2.1 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2.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2.3 区域产业开发理论
3 重庆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
3.1 重庆经济发展状况
3.1.1 重庆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
3.1.2 重庆市三大经济区经济发展情况
3.2 “泛珠三角”经济发展状况
3.3 加强两地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
3.3.1 可以提升两地经济发展水平
3.3.2 可以优化两地产业结构
4 重庆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比较分析
4.1 比较两地发展差异的标准选择
4.2 两地经济发展的差异比较
4.2.1 综合经济实力差异
4.2.2 产业结构差异
4.2.3 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4.2.4 经济国际化程度差异
4.3 两地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
4.3.1 地理条件的制约
4.3.2 劳动力素质存在差异
4.3.3 市场条件的限制
5 重庆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可行性和制约因素
5.1 两地经济合作的可行性
5.1.1 西部大开发战略安排为两地合作搭建了平台
5.1.2 交通网络建设为两地合作提供了保障
5.1.3 成渝经济交流为两地合作提供了借鉴
5.2 两地经济合作面临的制约因素
5.2.1 行政区划障碍
5.2.2 基础设施障碍
5.2.3 产业同构障碍
5.2.4 制度性障碍
6 促进重庆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研究
6.1 两地经济合作的定位和战略选择
6.1.1 两地经济合作的原则
6.1.2 两地经济合作的定位
6.1.3 两地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
6.1.4 两地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6.2 两地经济合作中的主要措施
6.2.1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6.2.2 发挥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6.2.3 加强两地重点领域合作
6.2.4 正确认识双方合作的负面影响
7 案例分析:打造重庆与“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一体化运输体系
7.1 两地建立一体化运输体系的背景
7.2 两地一体化运输合作的原则
7.3 两地一体化运输体系合作的方向
7.4 两地一体化运输体系合作的机制
参考文献
附:
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2.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西部经济发展[J]. 巴春生. 改革与战略. 2004(07)
[2]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J]. 吴晓军,赵海东. 当代财经. 2004(06)
[3]我国东中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实证分析[J]. 周曙东,刘惠英. 江苏社会科学. 2002(05)
[4]知识经济对传统区位论的挑战[J]. 缪磊磊,阎小培. 经济地理. 2002(02)
[5]我国东西部经济联动发展机制探讨[J]. 贾平,杨晓敏. 商业研究. 1999(07)
[6]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J]. 庞效民. 地理科学进展. 1997(04)
[7]区域经济系统的协同论研究——论成渝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发展[J]. 马杉,伊亨云.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2)
硕士论文
[1]“泛珠三角”9省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范海英.暨南大学 2005
[2]论成渝城市经济带建设及其发展措施[D]. 李春艳.西南财经大学 2005
[3]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贵州的对策研究[D]. 王朝晖.浙江大学 2005
[4]构建“成渝经济区”的理论与政策研究[D]. 潘久艳.四川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726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726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