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中的FDI作用机理与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产业集群中的FDI作用机理与效应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迅速发展,国际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与精细。同时,跨国公司源于自身利益与发展也掀起了一股对外投资潮,作为资本流动的载体,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使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更为频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并凭借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优惠的政策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的入驻。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数据,自1992年起,中国已连续23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中所处位次基本稳定。2014年中国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达到127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接收国。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很多企业在某一区域集群,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基于FDI的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术界已经有很多关于FDI与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但目前国内外文献对于产业集群与FDI的互动关系研究仅停留在一般论述,得出的结论过于笼统,且缺少相关数据支撑。因此,有必要对产业集群与FDI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更为全面透彻的探究。本文理论结合实际,深入研究了产业集群与FDI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概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接着,结合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与产业集群理论,以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集群关联机理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集群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即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促进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产业集群的完善与发展又可以吸引FDI的后续流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现实的角度分析苏州工业园区与FDI的互动关系,研究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和制造业集群的现状,阐明两者联系的现实情况,充分说明外资对于苏州工业园区集群的形成具有类似于孵化的作用。基于FDI的产业集群内部往往会形成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也会促进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对集群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园区产业集群也会由于其本身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集聚效应等优势,成为吸引外资持续流入的重要因素。这从现实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最后,针对我国FDI与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的FDI产业集群提供智力支持,推动我国FDI与产业集群之间实现良性的互动循环发展。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产业集群 互动关系 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6;F12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绪论7-10
- 1.1 选题背景7
- 1.2 选题意义7-8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8-10
-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10-16
- 2.1 产业集群理论回顾10-12
- 2.2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回顾12-13
- 2.3 基于FDI视角的产业集群文献综述13-15
- 2.4 简要评述15-16
- 第三章 我国FDI及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概况16-20
- 3.1 我国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16
- 3.2 FDI在我国的发展历程16-18
- 3.3 我国FDI产业集群的发展概况18-20
- 第四章 FDI与产业集群的关联机理分析20-29
- 4.1 FDI对产业集群的作用机制20-24
- 4.1.1 在集群形成的过程中的作用20-21
- 4.1.2 基于外商直接投资形成的产业集群特征21
- 4.1.3 集群形成之后的演化过程中的作用21-24
- 4.2 产业集群对FDI的吸引作用24-27
- 4.2.1 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24-25
- 4.2.2 产业集群的外部范围经济25-26
- 4.2.3 跨国公司的战略要求26-27
- 4.3 产业集群中的外资根植性27-29
- 第五章 案例分析:苏州工业园区29-37
- 5.1 苏州工业园区基本概况29
- 5.2 苏州工业园区FDI与产业集群的总体概况29-32
- 5.2.1 苏州工业园区FDI总体概况29-32
- 5.2.2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特点32
- 5.3 FDI与苏州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关联机理32-36
- 5.3.1 FDI对苏州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32-35
- 5.3.2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对FDI的吸引作用35-36
- 5.4 基于苏州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相关启示36-37
- 第六章 结论与相关启示37-39
- 6.1 FDI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总结37
- 6.2 政策建议37-39
- 致谢39-40
- 参考文献40-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J];求知;2003年12期
2 买忆媛,聂鸣;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02期
3 周永生,蒋蓉华;运用产业集群原理推进中小企业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3年11期
4 钱平凡;产业集群的重要效应和战略应用[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87期
5 厉无畏;产业集群内涵与中国培育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路[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朱灏;论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及实践意义[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刘继云;;江西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11期
8 陈朝宗;产业集群的社会学思考[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唐赤华;关于以品牌为导向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考[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赖慧文;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分析研究——福安电机电器产业集群调研报告[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华友;;产业集群演化中的文化生态问题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徐斌;李燕芳;;产业集群的识别研究述评[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3 胡志磊;王淼;;县域经济中产业集群问题研究[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袁其刚;朱启荣;张伟;刘斌;李金萍;荆荣梅;谢仕伟;;加快山东省产业集群科技知识溢出对策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5 龚绍东;;“蜂巢型结构”:产业集群生成的原生形态解析[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原毅军;董琨;;价值链视角的临港产业集群分析[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7 刘长松;;试论政府在产业集群升级中的作用——以大唐镇袜业产业集群为例[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8 张宏;;产业集群培育的路径与政府作用[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王芬;;船舶产业集群研究进展及启示[A];第五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朱海燕;;产业集群背景下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嵌入机制:类型、嵌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婷;长沙拟打造优势产业集群[N];中国工业报;2005年
2 刘清敏 见习记者 马连鹏;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的源泉[N];大连日报;2005年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钱平凡;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N];经济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邹建锋;产业集群:政府不要帮倒忙[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华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课题组;产业转移带动产业集群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6 白竞;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到18个[N];承德日报;2006年
7 通讯员 王晓光 记者 东文;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N];承德日报;2006年
8 通讯员 王晓光 记者 成玉;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N];承德日报;2007年
9 黄树青;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N];承德日报;2007年
10 贾存斗邋吴广仁;市场主角与助推器 产业集群成就核心竞争力[N];中国工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耀群;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翁智刚;产业集群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3 唐华;产业集群论[D];四川大学;2004年
4 赖磊;战略管理视角的产业集群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陈荣仲;基于知识管理的产业集群发展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李舸;产业集群的生态演化规律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杨爱杰;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组织生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周会敏;中国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9 单双;临时性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霍苗;产业集群衰退过程中的企业非合作行为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明;产业集群边界理论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2 马腾云;产业集群空间网络布局与竞争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3 高全顺;产业集群的分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世先;产业集群提升区域品牌研究[D];西华大学;2009年
5 祖旭东;沈阳市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6 沈松嵩;嵊州市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张志强;基于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赵艳慧;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机制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9 王树华;产业集群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赵峥;产业集群演变中的地方政府作用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34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534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