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宿迁市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环境与策略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18 00:27

  本文关键词:宿迁市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环境与策略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宿迁市 产业转移 家电产业


【摘要】:家电产业是最早一批从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制造产业。家电产业在中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产业集群,这三大产业集群具有相同的特点,都是沿海区域、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政策相对低廉、同时具有较强的商品经济意识等,这些因素促使该区域的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区域也开始面临生产要素价格逐渐上涨、资源匮乏、工资上涨、市场饱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优势丧失等问题,同时国家也出台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在这些大背景下,家电产业向成本低的区域转移将是家电产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具有优势的区域都将成为家电产业转移的目标地。当然,具有优势的区域也可以主动承担起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重任,但是承接的原则和策略以及如何进行产业布局将成为承接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宿迁市自然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便利、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再加上政府的优惠政策,这都是宿迁市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优势。宿迁市能够成功承接家电产业的转移,不但有利于宿迁市的经济发展,同时对于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研究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本论文从这个背景出发,以宿迁市承接家电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桌面研究,查阅大量的产业转移和产业转移趋势、产业转移原因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其次,通过实地调研法走访顺德、慈溪、青岛、合肥、宿迁等地了解家电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重点调研了宿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的家电企业及家电配套企业,并对宿迁承接家电产业的环境进行分析;最后,运用SWOT分析法总结宿迁市在承接家电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在此基础上,制定宿迁市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发展规划,明确了坚持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坚持走产业差异化、坚持节能减排、坚持市场主导加政府引导的基本原则;制定了推进产业集聚,加强产业链建设,突出比较优势,强化产业对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推进核心技术研发、结合互联网经济发展趋势,搭建信息化制造产业平台的主要任务及发展三大主力产业,定位四大转型趋势、搭建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一批优质核心零部件提供商、培育一大批高新技术小微企业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宿迁市 产业转移 家电产业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6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1 引言12-17
  •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12-13
  • 1.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13-15
  • 1.3 研究方法15-16
  • 1.4 论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16-17
  • 2 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与动因17-23
  • 2.1 产业转移的含义、特点与模式17-19
  • 2.1.1 产业转移的含义17
  • 2.1.2 产业转移的特点17-18
  • 2.1.3 产业转移的模式18-19
  • 2.2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与动因19-20
  • 2.2.1 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19
  • 2.2.2 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19-20
  • 2.3 国内产业转移的动因与趋势20-23
  • 2.3.1 国内产业转移的动因20-22
  • 2.3.2 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22-23
  • 3 宿迁市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环境分析23-29
  • 3.1 中国家电产业现状与特点23-26
  • 3.1.1 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现状23-24
  • 3.1.2 中国家电产业集群现状24-26
  • 3.1.3 中国家电产业特点26
  • 3.2 宿迁市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自然环境26-27
  • 3.3 宿迁市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产业环境27-29
  • 4 宿迁市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29-39
  • 4.1 宿迁市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优势29-32
  • 4.1.1 地理位置优越29-30
  • 4.1.2 物流交通便利30-31
  • 4.1.3 扶持政策力度大31-32
  • 4.1.4 教育及劳动力资源丰富32
  • 4.2 宿迁市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劣势32-34
  • 4.2.1 产业链和物流体系不完善32-33
  • 4.2.2 制度创新及产品创新力不足33
  • 4.2.3 信息交流不畅33
  • 4.2.4 缺乏统一的承接规划33-34
  • 4.3 宿迁市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机遇34-37
  • 4.3.1 承接生产设备亟需自动化升级企业的布局34-35
  • 4.3.2 承接华南重点家电企业的布局35
  • 4.3.3 承接新兴家电制造企业的布局35-36
  • 4.3.4 承接差异化制造产业的布局36
  • 4.3.5 承接家电产业中小高新企业的孵化36-37
  • 4.4 宿迁市承接家电产业转移面临的威胁37-38
  • 4.4.1 企业“圈地扩产”更为谨慎37
  • 4.4.2 资源竞争趋于严酷化37
  • 4.4.3 未来产业升级空间小37-38
  • 4.4.4 对企业的遴选更严格38
  • 4.5 综合分析38-39
  • 5 对策与建议39-47
  • 5.1 宿迁市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策略39
  • 5.2 确定宿迁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39-40
  • 5.2.1 坚持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39-40
  • 5.2.2 坚持产业差异化和集聚化的发展路线40
  • 5.2.3 坚持节能减排的发展原则40
  • 5.2.4 坚持市场主导加政府引导的发展模式40
  • 5.3 明确宿迁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主要任务40-41
  • 5.3.1 推进产业集聚40-41
  • 5.3.2 强化产业对接41
  • 5.3.3 推进核心技术研发41
  • 5.3.4 搭建制造产业平台41
  • 5.4 优化宿迁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及产业布局41-47
  • 5.4.1 发展三大主力产业41-43
  • 5.4.2 定位四大转型趋势43-44
  • 5.4.3 搭建五大公共服务平台44-45
  • 5.4.4 引进一批优质核心零部件提供商45
  • 5.4.5 培育一批小微高新技术企业45-47
  • 6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0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0-52
  • 学位论文数据集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仁华;杨丽娟;;安徽省家电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S1期

2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服务家电产业发展[J];日用电器;2010年08期

3 陈淮;;2001年家电产业新视点[J];电器制造商;2001年10期

4 刘志刚,何茂刚;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家电产业[J];家用电器科技;2001年01期

5 陈莉;;臭氧家电产业:欲借“非典”而兴[J];电器制造商;2003年06期

6 朱世强 ,贾生华;中国三大家电产业群发展机制与模式比较[J];家电科技;2004年Z1期

7 周春兵;中国3大家电产业群的演变、剖析与发展思考(上)[J];现代家电;2005年05期

8 李跃明;;家电产业:推进标准战略 打造“软保护罩”[J];世界标准信息;2005年05期

9 任参;;2008德国家电产业:预期小幅增长[J];电器;2008年03期

10 姚国宁;;由专到强的创新之路[J];家电科技;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远程 谢思佳 符信;省府谋划家电产业升级[N];南方日报;2006年

2 记者 张骅;“合滁”打造家电产业基地[N];中国企业报;2008年

3 记者 刘稳;我市家电产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N];湛江日报;2013年

4 子今;市场将主导家电产业格局[N];中国政府采购报;2013年

5 刘剑英;白色家电产业形成集群发展态势[N];邯郸日报;2014年

6 记者 杨晓文 沈韬;宿迁家电产业“聚”变[N];宿迁日报;2014年

7 记者 刘剑英;白色家电产业形成集群发展态势[N];河北日报;2014年

8 孟园;合肥强化家电产业基地概念[N];中国工业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张莲娜;家电产业面临贸易新格局[N];中国证券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汪延;合肥重塑家电产业辉煌[N];经济参考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芹;安徽省家电产业发展现状及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2 尹宏玲;青岛家电产业群发展与网络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函育;广东省家电产业创新网络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4 周好好;合肥家电产业竞争力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蒋韵文;我国小家电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6 唐宏骏;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背景下的合肥家电产业升级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7 崔鹏飞;宿迁市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环境与策略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8 朱克丽;我国小家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徐建红;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青岛家电产业竞争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10 蔡冬青;我国家电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55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555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9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