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与协作发展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与协作发展机制研究
【摘要】:服务业协作是区域经济协作的重要内容。促进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发展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目前学术界大多数研究主要遵循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思路,一直忽略空间因素的影响,祛除了经济现象的空间维度,在研究中具有明显空间维特征的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变成了空间维的一个点,研究的只是这些点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但空间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的集聚与扩散与周边地区发展不可分割,对产业空间差异的研究不能忽视空间距离的影响。而且已有研究在定量测度空间集聚特点、具体分析城市差异及客观定位各自产业功能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北京、天津的发展不能较好发挥区域发展中心的聚集效应、扩散效应,河北享受不到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当前各城市发展定位、分工不明晰,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协作机制成为紧迫课题。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空间统计学与传统统计学方法相结合。在区域产业空间差异的整体性、时序上的渐进性、地区间关联性、区域上的等级结构性、地区间及产业间的平衡性等方面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具体到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和京津冀各个城市;然后运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空间相关检验等统计方法旨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各城市服务业比较优势,全面揭示空间差异;最后结合定量分析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合理布局,提出协作发展的对策建议。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京津冀各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差异较大。北京在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大,具有明显的优势。天津、河北的生产性服务业仍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主,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此外,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这几个城市。北京和天津在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河北省各城市则呈现出专业化特征,大多专注于金融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第二,京津冀各自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比较优势。京津冀地区整体在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上具有一定的辐射集聚力。北京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集聚力最强。天津在生产性服务业上没有很强集聚力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河北省优势产业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这些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上。第三,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呈现空间正相关关系,北京、天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没有产生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有些地区的发展甚至受到来自中心区的倒流影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强,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加而衰减。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空间外溢效应不显著。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在京津冀地区城市间的溢出仅体现在相邻城市之间。第四,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协作机制。提出转变发展思路,促进区位空间模式的调整;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区域内各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与定位;建立政府间协调机构,保证协作运行;发展特色产业链,加强区域主导产业协作,实现资源整合;加强平台建设,夯实协作基础。
【关键词】:京津冀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差异 协作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1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前言10-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2-15
- 1.2.1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及范围12
- 1.2.2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研究12-13
- 1.2.3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13-14
- 1.2.4 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发展研究14-15
- 1.2.5 文献评述15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5
- 1.3.1 研究思路15
- 1.3.2 研究方法15
- 1.4 文章主要创新点15-17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17-20
- 2.1 区域分工理论17
- 2.2 比较优势理论17-18
- 2.3 空间差异理论-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18-20
- 第三章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协作问题20-30
- 3.1 京津冀范围界定20
- 3.2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20-28
- 3.2.1 规模总量20-24
- 3.2.2 增长速度24-25
- 3.2.3 就业容纳能力25-26
- 3.2.4 经济贡献能力26-28
- 3.3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中的问题28-30
- 第四章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分析30-41
- 4.1 空间差异的界定30
- 4.2 空间差异的分析方法30-31
- 4.2.1 区位商30
- 4.2.2 空间基尼系数30-31
- 4.2.3 空间自相关31
- 4.3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分析31-35
- 4.4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关联与空间关联分析35-41
- 第五章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发展机制41-45
- 5.1 建立集群、规模化资源共享机制41-42
- 5.2 建立地区分工机制,确定区域内各市特色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与定位42
- 5.3 建立政府间协调信任机制,促进空间溢出42-43
- 5.4 建立产业协作机制,,发展特色产业链43
- 5.5 建立人才激励、创新机制43-45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45-47
- 6.1 研究结论45
- 6.2 研究展望45-47
- 参考文献47-51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51-52
- 致谢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敏;曹小曙;;地理学视角下区域发展空间差异研究进展[J];城市观察;2012年03期
2 李勋来,张德良;山东省利用外商投资的空间差异[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3 陈丙林;马晓冬;谢思超;;江苏省服务业发展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J];江苏商论;2011年03期
4 方维慰;;江苏信息化的空间差异与统筹发展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石岩;刘思峰;;空间差异两部制合同的专利许可分析[J];系统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6 郭爱请;刘巧芹;刘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研究[J];商业时代;2009年07期
7 马慧强;韩增林;江海旭;;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差异格局与质量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1年02期
8 艾丽娜;刘洋;;我国金融排除现状及其空间差异[J];经营与管理;2012年03期
9 王伟;田杰;李鹏;;我国金融排除度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金融;2011年03期
10 王伟;田杰;李鹏;;我国金融排除度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雷欧阳;田高平;林志明;;论湖南省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差异[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2 叶昌东;周春山;林先扬;;近10年来广州工业空间差异变动及其成因机制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安东尼·奥罗姆 陈向明;地点转型中的全球、地方力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银华;我国城镇化空间差异及其模式建议[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2 于淼;县域产城融合时空变动和空间差异类型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3 施炎;基于空间差异的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度测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4 刘舒;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与协作发展机制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6年
5 陈雅丽;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春燕;我国创新活动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7 杨秀秀;江浙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D];宁波大学;2014年
8 张权;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1978-2012[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9 马慧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差异格局与质量特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俊娟;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差异的测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55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555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