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清流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15:06

  本文关键词:清流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清流县 建设用地 节约集约利用


【摘要】: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我国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化,全国各地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为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保护土地资源,必须加强土地的控制力度并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使对区域建设用地进行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成为必然趋势。本研究以清流县为研究典型区域,根据研究区域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对全县各类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潜力分析体系,对清流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以此为典型,探索不发达地区县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法律、行政、技术、经济等方面提出提高不发达地区县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清流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度综合分值为67.19,仅达到相对节约集约利用的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2、清流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度的主要限制因素有: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耗地下降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城市存量土地供应比率、“城市批次土地供应比率等。3、清流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主要存在:土地供应紧张与闲置沉淀并存;土地整体利用效率和开发强度较低;土地违法现象屡禁不止;建设用地发展空间有限;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空置与超占现象等问题4、造成清流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为:经济模式仍是粗放型模式;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对土地违规违法行为的监督处罚不到位;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宣传力度不够等。
【关键词】:清流县 建设用地 节约集约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01.2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1 绪论10-1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2 研究内容11-12
  • 1.3 研究思路12
  • 1.4 研究方法12-14
  • 2.国内外研究进展14-18
  • 2.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的起源14-15
  • 2.2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研究15-16
  • 2.3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16
  • 2.4 关于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研究16-18
  • 3 节约集约用地的理论基础18-22
  • 3.1 土地报酬的递增递减规律18-19
  • 3.2 区位理论19
  • 3.3 地租理论19-20
  • 3.4 地价理论20-21
  • 3.5 可持续发展理论21-22
  • 4 清流县概况及建设用地利用现状22-26
  • 4.1 清流县概况22-23
  • 4.1.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22
  • 4.1.2 自然条件状况22
  • 4.1.3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22-23
  • 4.2 清流县各类型建设用地利用现状23-26
  • 5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26-41
  • 5.1 影响因素26-27
  • 5.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27-28
  •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计算结论28-38
  • 5.3.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28-38
  • 5.4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38-41
  • 5.4.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动态评价38-39
  • 5.4.2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结果总体分析39-41
  • 6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41-45
  • 6.1 存在问题41-43
  • 6.1.1 土地供应紧张与闲置沉淀并存41
  • 6.1.2 土地整体利用效率和开发强度较低41-42
  • 6.1.3 土地违法现象屡禁不止42
  • 6.1.4 建设用地发展空间有限42
  • 6.1.5 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空置与超占现象42-43
  • 6.2 原因分析43-45
  • 6.2.1 经济模式仍是粗放型模式43
  • 6.2.2 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43
  • 6.2.3 对土地违规违法行为的监督处罚不到位43-44
  • 6.2.4 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宣传力度不够44-45
  • 7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分析和对策45-51
  • 7.1 潜力分析45-46
  • 7.1.1 批而未供和闲置用地潜力45
  • 7.1.2 已利用但利用强度不够的建设用地潜力45-46
  • 7.1.3 利用效益不好、需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建设用地潜力46
  • 7.2 节约集约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对策46-51
  • 7.2.1 法律及行政方面46-47
  • 7.2.2 技术手段47-50
  • 7.2.3 经济手段50-51
  • 8 结论51-54
  • 8.1 主要结论51-52
  • 8.2 研究展望52-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克昊;刘艳芳;谭荣辉;周鹏;;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理想值确定——以武汉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年01期

2 陈甜甜;尹君;王佳;姜仙春;;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异研究——以保定各市县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2年06期

3 田茂强;李妍均;杨宝佳;王靖;;重庆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4 胡卫星;;海南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年02期

5 吴郁玲;曲福田;;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7年06期

6 曲福田;吴郁玲;;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开发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03期

7 张志宏;徐惠;曹天邦;李剑波;;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思考[J];农机化研究;2006年09期

8 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9 章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的设计与实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10 张丽琴;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季松;;正确理解循环经济的内涵[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杰;成都市区域用地状况评价及差异性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2 陈甜甜;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3 李杭江;长沙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茂席;邵阳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傅梦瑶;基于考核制度下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钱正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7 林胜;福清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8 许晓婷;汉中市建设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9 范婵娟;包头市固阳县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王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持续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098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6098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7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