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辽阳—鞍山地区典型区域地面沉降现状及其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10:20

  本文关键词:辽阳—鞍山地区典型区域地面沉降现状及其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地面沉降 短基线差分干涉测量 两轨差分 辽阳-鞍山地区


【摘要】:地面沉降(Land subsidence)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表垂直向变形现象。我国很多城市和地区都受到地面沉降的影响。地面沉降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短基线差分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与GPS和水准测量相比,SBAS-InSAR技术具有监测精度高、监测成本低、覆盖范围大、获取数据快、监测难以监测的区域的优势。现阶段主要用于地面沉降、山体滑坡、冰川移动、火山活动、地震等地表微小形变的监测。其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 本文利用小基线集InSAR技术,选取2006-2010年的ALOS-PALSAR数据22幅(景),,结合GDEM数据,通过影像配准、干涉图滤波、去平地效应、相位解缠、去地形相位和地理编码等技术流程,对辽阳-鞍山地区典型区域的地面沉降开展了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辽阳-鞍山地区大部分区域地面形变速率小于10mm/a。主要沉降区域分布于西马煤矿区(A)和首山水源地区域(B)2个地面沉降区。其中西马煤矿区(A)最大沉降速率为25mm/a,从2006年12月开始,沉降速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到2010年10月达到最大。从累计沉降量上来看,经过4年的计算,到2010年10月,累计沉降量约为107mm。沉降速率大于10mm的面积约为3.36Km2。首山漏斗区(B)沉降多为点状分布,沉降面积较小,且沉降速率整体不超过16mm,最大沉降速率为15mm/a,从2006年12月开始到2010年10月,沉降速率多呈波状起伏。2006年12月至2008年9月,沉降速率逐渐变小,从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沉降速率从0mm/a增至最大13mm/a。从累计沉降量上来看,到2010年10月,4年累计沉降量约为51mm。沉降速率大于10mm的面积约为0.35Km2。 分析两个典型区域的沉降机理,确定西马峰沉降区(A)沉降,主要由于采煤引起的第四系潜水全部疏干引起的地层压缩和含煤岩层的工程地质特征所影响。 首山漏斗区(B)沉降主要由于人工长期超采地下水,从而导致上部第四系地层中淤泥质粉质粘土的永久性压实沉降和承压含水层中砂层释水压密引起暂时性地面沉降。
【关键词】:地面沉降 短基线差分干涉测量 两轨差分 辽阳-鞍山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42.2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9
  • 0.1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9-11
  • 0.2 选择 InSAR 技术的必要性11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0.4 主要研究内容15
  • 0.5 技术路线15-17
  • 0.6 研究条件和进度安排17-19
  •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19-35
  • 1.1 辽阳、鞍山概况19-20
  • 1.2 典型研究区选取20-21
  • 1.3 自然地理21-25
  • 1.3.1 地形地貌21-23
  • 1.3.2 气象特征23-24
  • 1.3.3 水文特征24-25
  • 1.4 区域地质条件25-27
  • 1.5 水文地质条件27-31
  • 1.6 首山水源地水化学特征31
  • 1.7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31-35
  • 第二章 基于 SBAS-InSAR 技术的地面沉降解译35-51
  • 2.1 数据预处理37-40
  • 2.2 建立影像时间列表40-41
  • 2.3 地理编码41
  • 2.4 影像配准41-42
  • 2.5 生成干涉图42-45
  • 2.6 差分干涉图45
  • 2.7 干涉图滤波45-46
  • 2.8 相位解缠46-47
  • 2.9 去除大气相位47-48
  • 2.10 形变计算及地理编码48-51
  • 第三章 沉降现状与机理分析51-75
  • 3.1 地面沉降现状51-54
  • 3.1.1 解译结果51-54
  • 3.2 沉降区地质54-60
  • 3.2.1 地质条件54-59
  • 3.2.2 断裂构造59-60
  • 3.2.3 新构造运动60
  • 3.3 水文地质60-63
  • 3.4 地下水开采与漏斗趋势分析63-68
  • 3.4.1 首山水源地地下水开采情况63-65
  • 3.4.2 地下水降落漏斗现状65-68
  • 3.5 沉降区机理分析68-72
  • 3.5.1 首山水源地沉降机理分析68-71
  • 3.5.2 矿区沉降机理分析71-72
  • 3.6 地面沉降对策72-75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75-77
  • 4.1 结论75-76
  • 4.2 建议76-77
  • 参考文献77-81
  • 论文发表81-82
  • 致谢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乐婷;陈圣波;车大为;刘银萍;;D-InSAR原理及其数据处理流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S1期

2 李德仁,周月琴,马洪超;卫星雷达干涉测量原理与应用[J];测绘科学;2000年01期

3 荆燕,王建军,张景发,张红,蒋林根;D-InSAR技术在地震同震形变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4年02期

4 李新武,郭华东,廖静娟,王长林,范典;基于快速傅立叶变换的干涉SAR基线估计[J];测绘学报;2003年01期

5 游新兆,乔学军,王琪,杜瑞林;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原理与应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2年03期

6 路旭,匡绍君,贾有良,黄立人;用INSAR作地面沉降监测的试验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2年04期

7 王超,张红,于勇,刘智;雷达差分干涉测量[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3期

8 姚国清;母景琴;;D-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J];地学前缘;2008年04期

9 杨春生;李明良;许建廷;;地面沉降的预测与防治措施[J];地下水;2007年06期

10 单新建,马瑾,王长林,柳稼航;利用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D-InSAR)提取同震形变场[J];地震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超英;差分干涉雷达技术用于不连续形变的监测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138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6138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e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