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区域产业合作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各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江西、福建两省站在“增进合作、共谋发展”的高度,提出选址在江西省抚州市共同建设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旨在通过双方的努力,把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成为我国区域产业合作的新标杆。本文在分析区域产业合作理论的基础上,对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阐述了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的提出背景和建设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目前具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及适应其发展的管理体制,并对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的产业布局、产业定位和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最后就加快推进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区域产业合作 产业定位 管理体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8-9
- 1.1.1 选题背景8-9
- 1.1.2 选题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9-11
- 1.2.1 国内研究综述9-10
- 1.2.2 国外研究综述10-11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安排11-13
- 1.3.1 研究思路11
- 1.3.2 主要内容安排11-12
- 1.3.3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2
- 1.3.4 研究方法12-13
- 1.4 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13-14
- 第2章 区域产业合作理论及模式概述14-23
- 2.1 区域产业合作相关概念的界定14-21
- 2.1.1 区域产业合作的理论14
- 2.1.2 区域产业合作理论研究的发展14-19
- 2.1.3 区域产业合作动力研究19-21
- 2.2 区域产业合作的模式21-23
- 2.2.1 产业链合作模式21
- 2.2.2 市场合作模式21-22
- 2.2.3 创新合作模式22-23
- 第3章 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的提出与发展设想23-28
- 3.1 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的提出23-24
- 3.2 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24-26
- 3.2.1 必要性分析24-25
- 3.2.2 可行性分析25-26
- 3.3 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的发展设想26-28
- 3.3.1 指导思想26
- 3.3.2 基本原则26-27
- 3.3.3 战略定位27-28
- 第4章 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的发展条件分析28-34
- 4.1 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发展的有利条件28-29
- 4.1.1 发展势头强劲28
- 4.1.2 综合优势凸显28-29
- 4.1.3 投资环境优良29
- 4.1.4 产业集群壮大29
- 4.2 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发展的不利条件29-30
- 4.2.1 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不明确29-30
- 4.2.2 区域内产业支撑能力仍待加强30
- 4.2.3 同类竞争面临较大压力30
- 4.3 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的管理体制分析30-34
- 4.3.1 基本原则30-31
- 4.3.2 明确重点31-32
- 4.3.3 管理办法32-34
- 第5章 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阶段分析34-41
- 5.1 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的产业定位分析34-38
- 5.1.1 产业合作方向和定位34-35
- 5.1.2 主要产业选择35-38
- 5.2 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的产业布局设想38
- 5.3 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的发展阶段分析38-41
- 5.3.1 近期目标(2016年—2020年)38-39
- 5.3.2 中长期目标(2021—2030年)39-41
- 第6章 推进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发展的措施建议41-45
- 6.1 加快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组织保障41-42
- 6.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服务保障体系42-43
- 6.3 加强政策激励,加快相关模式创新43-44
- 6.4 增强企业发展潜力,培育产业集群44-45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不足45-47
- 7.1 主要结论45
- 7.2 不足之处45-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国平;中西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中的几个问题[J];发展;2005年11期
2 饶华;;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江西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年11期
3 王新宁;;南昌市在产业梯度转移中应防范的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15期
4 谢作诗;;产业梯度转移:良辰仍未到[J];西部论丛;2009年11期
5 刘现准;;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探析[J];当代经济;2014年01期
6 淳悦峻;;聊城市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10期
7 蒋伟;浅析节约型社会的产业梯度转移[J];特区经济;2005年09期
8 王桂芝;;产业梯度转移的粘性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7年07期
9 郑小娟;;论区域产业梯度转移与结构优化——以江西省龙南县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作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33期
10 戴宏伟;;产业转移研究有关争议及评论[J];中国经济问题;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春晖;干迪;吴磊;;人口区域流动视角下的产业梯度转移——以安徽省北部地区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2 和朝东;;北京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产业评估与规划建议[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总体规划)[C];2012年
3 中国人民银行宜春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叶建华;;高安市承接陶瓷产业梯度转移现象引发的思考[A];宜春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沈强;;后发展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问题及对策[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杨春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加快贺州工业发展[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6 张刚铭;;河池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的几点思考[A];桂西资源开发新思路[C];2011年
7 肖金成;;加强东西合作 促进产业转移[A];2008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甘肃省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杨皓然;;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虞锡君;钱方明;;浙商投资中部地区的特征和动因[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冠百;;广西如何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小彤;经济结构性减速下的产业梯度转移[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刘小荣;南昌,,如何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N];江西日报;2005年
3 于轩;中部六省推动产业梯度转移[N];中国水运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范利祥;争夺上海产业梯度转移“黄金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5 本报编辑;汶川地震不会阻碍纺织产业梯度转移[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6 记者 余万芳;实行产业梯度转移 积极发展服务外包[N];绍兴日报;2009年
7 记者 王冰;纺织产业转移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N];中国纺织报;2009年
8 记者 杨洁 通讯员 申海良 叶军;我市有序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大幕开启[N];嘉兴日报;2011年
9 李寒芳;福建将着力发展四大产业[N];中国纺织报;2007年
10 记者 马文宽邋李虹;河南加快产业梯度转移步伐[N];国际商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丹;我国产业梯度转移及其调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陈蕊;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调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超宇;河北省与北京市产业对接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翟林;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用地布局及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王欢;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4 徐扬;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许漫霄;东部产业转出度量视角下的西部承接产业选择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邹双;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7 周秋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8 王奕捚;综合成本变动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9 陈鑫;京津冀协同视角下的天津工业发展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10 李攀;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05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705982.html